
(1).犹靡敝。摧残,凋敝。《晏子春秋·谏下五》:“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 吴则虞 集释:“ 孙星衍 云:‘散’者, 苏时学 云‘散’当为敝,敝与散相近而讹,下章言靡敝,是也。”
(2).消失;消灭。《楚辞·九叹·离世》:“芳懿懿而终败兮,名靡散而不彰。” 王逸 注:“靡散,犹消灭也。”《淮南子·原道训》:“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淖溺流遁,错繆相纷,而不可靡散。”
“靡散”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综合多个权威词典和文献来源:
摧残、凋敝
指事物或社会状态因破坏、消耗而衰败。
文献例证:
消失、消灭
强调事物逐渐消散或彻底消亡。
文献例证:
主要用于描述抽象事物的衰败或消亡,如社会状态、名声、精神等,常见于古文或学术讨论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晏子春秋》《楚辞》等原文,或汉典、沪江词典等工具书。
靡散是一个形容词短语,表示事物或个人状态的破败、混乱、无力等。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衰落、堕落、颓废等现象。
靡的部首是革,共6个笔画,散的部首是攴,共8个笔画。
靡散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靡室》。繁体字中的“靡”是「靡」,而“散”保持不变。
古时以「羽」代「革」,所以古体字「靡」是「羽」加上「糸」,表示了一只羽毛与线的组合。而「散」则由「敕」与「止」组成,表示君主的号令或指令被废止,从而引申为混乱、散乱。
1. 他长时间的颓废生活使他的才华靡散了。
2. 经过多年战乱,这个国家的社会秩序彻底靡散了。
1. 靡丽:形容事物华丽、绚丽且缺乏实质。
2. 靡费:形容浪费、挥霍。
3. 靡然:形容心情低落、疲倦。
4. 溃靡:形容军队败溃、团结瓦解。
颓废、破败、潦倒、衰颓、萎靡
整齐、有序、兴盛、振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