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官吏告假奔喪。《後漢書·陳忠傳》:“ 高祖 受命, 蕭何 創制,大臣有寧告之科,令於緻憂之義。”
“甯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甯告(níng gào)指古代官吏因父母喪事告假回鄉奔喪的制度。這一制度最早源于漢代,允許官員在遭遇父母去世時暫時離職回鄉服喪,體現了古代“孝道”在官僚體系中的重要性。
根據《後漢書·陳忠傳》記載:“高祖受命,蕭何創制,大臣有甯告之科,令于緻憂之義。”說明該制度由漢代蕭何制定,作為官員禮儀規範的一部分,強調對親喪的哀悼義務(、)。
“甯”在此讀作níng,與“歸甯”中的“甯”同源,原指女子出嫁後回娘家省親,後引申為服喪或守喪。結合“告”(請假)字,特指因喪事告假(、)。
該制度是古代丁憂制度的前身,後逐漸演變為更系統的官員守喪規範,如唐宋時期的“丁憂”制度,要求官員離職守喪三年(結合曆史知識補充)。
“甯告”反映了古代中國“忠孝一體”的社會倫理,通過制度強制官員履行孝道,是研究古代官僚體系與禮法關系的重要概念。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此詞。
甯告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詞彙,它可以指代“甯願告狀”的意思。這裡的“甯”表示選擇中的傾向,表示願意,而“告”則表示向法律機構或有關部門報告或控告他人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甯(宀部,9畫)、告(口部,7畫)。
來源:甯告一詞最早出現于《荀子·勸學》:“全乎天下,甯告無罪。”這句話意味着甯願去告狀,證明自己的清白。
繁體字:寧告。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甯的古代寫法是宀而上方加點畫,而告的古代寫法是口後面加上兩點,表示一種特殊的寫法。
例句:
1. 他甯告也不肯忍受不公正的對待。
2. 盡管受到許多威脅,她還是甯告了那個犯罪分子。
組詞:告狀、告密、告别、甯靜、甯可。
近義詞:舉報、控告、訴訟。
反義詞:包容、寬恕、原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