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刎頸。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杭學遊士聚散》:“蒙教育之如天,恨補報之無地,但思粉骨,何畏觸喉。”
“觸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刎頸」,即割喉自盡的行為。該詞由「觸」(接觸、碰觸)與「喉」(咽喉)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觸及咽喉要害,引申為自殺或激烈反抗的象征性表達。
二、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宋代周密的《齊東野語·杭學遊士聚散》:「蒙教育之如天,恨補報之無地,但思粉骨,何畏觸喉。」 此句以「觸喉」表達士人甘願以死報效的決心,屬于古代文言的修辭手法。
三、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或曆史文本研究。其含義側重于表達極端的犧牲或決絕态度,與當代「自刎」「割喉」等直接描述動作的詞彙相比,更具文學色彩。
若有其他古漢語詞彙需要解讀,可提供具體例句以便更精準分析。
觸喉(chù hóu)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觸(手部)和喉(口部)。觸的筆畫數為6,喉的筆畫數為12。總體來看,觸喉的構詞形式為主字加補字。
《觸喉》一詞最早見于明代耿定向所著的醫學著作《隨息居方》。在繁體字中,觸字保持不變,而喉字用「嚄」代替「吽」部。也可以用「喉」和「癶」組成「齉」作為繁體。
在古代文獻中,觸喉的寫法多有變化。例如,清代湛然所著《飲冰室雜記》中,将觸寫作「斣」,将喉寫作「亳」。這些變體寫法在古代使用較為普遍,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他因吃東西噎住了,緊急時要馬上采取觸喉的措施。
2. 她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因為誤吞物體而觸喉。
觸及、觸發、喉舌、喉舌音、喉管
引咎、觸怒、觸動、噎住
阻礙、咽下、順利、通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