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五的意思、端五的詳細解釋
端五的解釋
即端午。 唐 李匡乂 《資暇集·端午》:“端午者,案 周處 《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書‘午’字,其義無取焉。餘家 元和 中端五詔書并無作‘午’字處。” 宋 陸遊 《過鄰家》詩:“端五數日間,更約同解糉。”參見“ 端午 ”。
詞語分解
- 端的解釋 端 ā 正,不歪斜:端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端麗。端然。端莊。端秀。端靜。端坐。 正派,正直:端方。端直。端重(恘 )。品行不端。 事物的一頭:端的(?)(a.事情的經過,
- 五的解釋 五 ǔ 數名,四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國朝代名,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時期)。五帝(中國傳說中的五個帝王,通常指黃帝、颛顼、
網絡擴展解釋
“端五”是“端午節”的别稱,其含義和演變過程如下:
一、詞義解析
-
“端”的含義
“端”在古漢語中意為“初始”或“開端”,因此“端五”即“初五”。例如《說文解字》提到:“端,物初生之題也”,直接點明“端”表示起始。
-
“五”的關聯
“五”指農曆五月初五,而“午”在幹支中對應五月,因此“端五”與“端午”相通。唐代李匡乂《資暇集》記載:“仲夏端五,烹鶩角黍”,說明“端五”最初指五月初五。
二、名稱演變
-
避諱改稱
唐代因避唐玄宗(名李隆基,生辰為八月初五)之諱,将“端五”改為“端午”。同時,“午”與“五”同音,且五月為“午月”,進一步推動名稱演變。
-
别稱豐富
端午節還有“端陽”“重五”“天中節”等别稱。例如“端陽”因午時為“陽辰”得名,“重五”則因月、日均為“五”。
三、文化意義
端午節最初是夏季驅除瘟疫的節日,後融入紀念屈原等文化内涵,形成賽龍舟、吃粽子等習俗。2009年,端午節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
如需進一步了解端午節習俗或曆史淵源,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具體文獻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端五》這個詞是指端午節,也稱為龍舟節或端陽節。它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通常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舉行。在中國,人們慶祝端午節的方式多種多樣,最有特色的是賽龍舟、吃粽子和挂艾草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端五》的部首是“立”,它的筆畫數為5。
來源:《端五》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傳說在古代,有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為失去了國家的所在而投江自盡。為了避免水裡的魚蝦咬食屈原的身體,人們在五月初五時劃龍舟賽艇希望能趕走邪惡。此後,這一傳統就流傳了下來,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節。
繁體:《端五》的繁體字為「端五」。
古時候漢字寫法:《端五》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沒有太大不同,仍然是用相同的字形來書寫。
例句:我們全家一起去參加端五的龍舟比賽。
組詞:端午節、端午粽、端午行、端陽競渡
近義詞:端陽節
反義詞:除夕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