麇獐的意思、麇獐的詳細解釋
麇獐的解釋
亦作“麕獐”。即獐子。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獐》:“獐,有牙而不噬,一名麕獐,見人懼,謂之章慴。”參見“ 獐子 ”。
詞語分解
- 麇的解釋 麇 ū 古書上指獐子。 麇 ú 成群:麇至。麇集(聚集,群集)。 筆畫數:; 部首:鹿; 筆順編號:
- 獐的解釋 獐 ā 哺乳動物,形狀像鹿,毛較粗,頭上無角,雄的有長牙露出嘴外。皮可制革(亦稱“牙獐”):獐頭鼠目(形容相貌丑陋而神情狡猾)。 筆畫數:; 部首:犭;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麇獐,實為“麇”與“獐”二字,二者均指鹿科動物,關系密切但含義略有側重。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義:
一、麇 (jūn / qún)
-
本義指獐子:
- 讀jūn 時,主要指一種小型鹿科動物,即“獐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明确指出:“麇,古書上指獐。”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釋義:“麇,動物名。即獐。”
- 讀qún 時,為“群”的通假字,表成群之意(如“麇至”),此義與動物無關。
-
古籍記載:
- 《說文解字》(許慎):“麇,獐也。” 這是對“麇”最經典的字義訓釋。
- 《詩經·小雅·吉日》:“獸之所同,麀鹿麌麌。” 鄭玄箋:“麌麌,衆多也。” 雖未直接寫“麇”,但描繪了鹿科動物(包括麇獐)群聚的景象,與“麇”讀qún時的通假義相關。
二、獐 (zhāng)
-
專指小型鹿科動物: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獐,哺乳動物,形狀像鹿而較小,身體上面黃褐色,腹部白色,毛較粗,沒有角。皮可制革。” 此釋義詳細說明了獐的形态特征和經濟價值。
- 《本草綱目》(李時珍)獸部對“獐”有詳細描述:“獐,秋冬居山,春夏居澤。似鹿而小,無角,黃黑色…其皮細軟勝于鹿皮。” 強調了其生态習性、形态(無角)及皮毛價值。
-
特征與辨析:
- 獐體型小于鹿,雄性獐有發達的獠牙(犬齒),無角是其顯著特征,區别于鹿。《辭海》指出獐“雄的有獠牙露出口外”。
- 常栖息于河岸、湖邊、沼澤或山邊草叢,生性膽小機警。
三、“麇獐”合用
- 古漢語中常将“麇”、“獐”連用或并舉,泛指這類小型、無角的鹿科動物。如《康熙字典》在“麇”字下引《正字通》:“麇,獐之大者。”(此說存在争議,更多古籍認為二者同指)。合用主要強調其同類屬性。
- 現代漢語中,“獐”是更通用的名稱,“麇”字在現代動物學分類中已較少獨立使用指代動物,多保留在古籍或特定詞彙中。
網絡擴展解釋
“麇獐”是一個由“麇”和“獐”組成的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動物學知識綜合理解:
1.基本釋義
- 字面意義:指獐子(一種小型鹿科動物)。
- “麇”本義即獐子,而“獐”則是其别名,兩者組合為同義複詞,強調同一種動物。例如,五代馬缟《中華古今注·獐》提到:“獐,一名麕獐”()。
2.動物特征
- 形态:體型較小,毛色黃褐,腹部白色,雄性有突出的獠牙,無角()。
- 習性:性情膽小易驚,常群居活動,見于中國長江流域等地()。
3.可能的混淆與延伸
- 比喻義争議: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形容群體中的人或事物平凡普通”,但此用法未見于古代文獻或權威釋義,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解()。
4.曆史與文獻
- 古地名關聯:“麇”亦為春秋時期國名(今湖北鄖縣),但與此處的動物名無關()。
“麇獐”在傳統語境中特指獐子,現代偶見比喻用法需謹慎對待。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中華古今注》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吖啶百怪筆劃碧旻弼佐常順攙雜碜碜稠黏怵悸春月搭肩單幫釣筒東白東方日頭一大堆肚裡蚘蟲飯鋪風候風貌弗及覆蕉尋鹿腐語冠蓋裡顧行禾線毀泯結绮閣錦翰金幌謹心極忠局段老萊衣泐失梁州麗好蘑菇摩拟内眷驽足皮褂秦牙栖憇饒有風趣日短心長蓐惱燒角文書食錢室如懸磬首善驷房貪求無猒望帝啼鵑汪芒微至遐絶銷甲攜雲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