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帳的帝、後座位。《漢書·王莽傳上》:“後日, 未央宮 置酒,内者令為 傅太後 張幄坐於太皇太後坐旁。”《南齊書·郁林王紀》:“ 世祖 常獨呼至幄坐,别加撫問,呼為 法身 ,鐘愛甚重。”《新唐書·逆臣傳上·安祿山》:“帝登 勤政樓 ,幄坐之左張金雞大障,前置特榻,詔 祿山 坐,搴其幄,以示尊寵。太子諫曰:‘自古幄坐,非人臣當得,陛下寵 祿山 過甚,必驕。’”
“幄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幄坐(拼音:wò zuò,注音:ㄨㄛˋ ㄗㄨㄛˋ)指垂挂帷帳的帝王或皇後專用的座位,常見于宮廷禮儀或重要場合。
多用于描述古代宮廷儀式、宴會或特殊政治場合,強調帝王、後妃的權威性與禮儀規範。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新唐書》等史料原文。
"幄坐"是這樣一個詞,它在漢語中指的是獨坐或獨自靜坐的意思。
"幄坐"這個詞的部首是"幹",它的總共有11個筆畫。
"幄坐"在古代文獻中使用較少,沒有明确的來源,但可以推測它的字義從"幄"(座席、坐位)和"坐"(坐下,靜坐)兩個字組合而來。
《幄坐》的繁體字形狀為「幄坐」。
在古代,"幄坐"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大緻上與現代相同。
1. 他往山林深處走去,找了個清靜之地,幄坐思考人生。
2. 在繁忙的都市中,我喜歡找個安靜的角落,幄坐享受片刻甯靜。
幄居、靜幄、幄舍、坐觀、坐禅、坐忘等。
獨坐、獨自坐着、獨自靜坐。
同伴、合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