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信傳說中陰間鬼的戶籍簿。 唐 李景亮 《李章武傳》:“﹝子婦﹞自雲:‘在冥録以來,都忘親戚。但思君子之心,如平昔耳。’”
“冥録”是“冥錄”的異體寫法,其中“録”為“錄”的繁體字。該詞屬于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冥”和“錄”兩部分構成,其核心含義與傳統文化中的幽冥觀念相關。
從語義解析來看,“冥”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幽也”,本義指幽暗不可見之處,後引申為陰間世界,如《禮記·檀弓》中“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達禮也,之幽之故也”鄭玄注:“幽,冥也”,可見“冥”與死後世界關聯密切。而“錄”在《廣雅》中解作“記之具也”,即記載事物的載體。二字結合,“冥錄”特指陰司記錄人生前善惡行為的文書,常見于道教典籍與志怪文學,如《太平廣記》所載“陰曹有冥錄,記人功過”。
在宗教語境中,該詞具有明确的信仰内涵。據《道藏》收錄的《太上感應篇》所述,人死後“三屍神上詣天曹,言人罪過,奪紀奪算”,此處雖未直稱“冥錄”,但所述陰司記錄機制與“冥錄”功能相通。佛教《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亦有“業鏡台照顯善惡”的記載,與“冥錄”共同構成東方宗教對死後審判的具象化表達。
需特别說明的是,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單獨收錄該詞條,其使用多集中于學術研究領域,如宗教學者李養正《道教概說》中論及“陰司冥錄的民間信仰基礎”。在實際語用中,該詞常作為文學意象出現,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考城隍》篇即有“稽生死之冥錄”的表述,生動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幽冥世界觀。
“冥録”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íng lù,其核心含義為迷信傳說中陰間鬼的戶籍簿。以下是詳細解釋:
以上内容綜合了唐代文獻記載及權威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李章武傳》原文或相關研究資料。
安處先生聱屈白蘋半塗綳冬編譯程式剝削者蒼蠅蠶連紙操履孱僮朝馬焯耀船堅炮利濎濙對校風筌奉系軍閥佛妝逛公園官施詭對讙訟回向肩峰寄愁軍棍狼貪虎視唠什子樂颠颠理理流赮旅力緑琴麻面面似靴皮默想平縣匹亞彊項起茶青瑣客清揚弱劣若然山詞束發冠說得思緯私族塌岸通聖為他人做嫁衣裳五齑夏播想望風采小包車小窗消魂戲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