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施的意思、官施的詳細解釋
官施的解釋
(1).任用。《荀子·王制》:“五疾,上收而養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 王先謙 集解:“官者,任也。施者,用也。”
(2).謂官府頒發政令設置官職。《莊子·天地》:“聖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為聖治。” 成玄英 疏:“施令設官,取得宜便。” 陸德明 釋文:“官施, 司馬 雲:‘施政布教,各得其宜。’”
詞語分解
- 官的解釋 官 ā 在政府擔任職務的人:官吏。官僚。官邸。官腔。官署。官廳。官爵。 屬于國家的或公家的:官辦。官費。官方。官府。 生物體上有特定機能的部分:感官。器官。五官。 * 。 姓。 民 筆畫數:; 部首:
- 施的解釋 施 ī 實行:施工。施政。設施。施展。施教(刼 )。施為(唅 )。施威。實施。措施(辦法)。發號施令。 用上,加工:施肥。施粉。 給予:施禮。施診。施恩。 姓。 筆畫數:; 部首: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官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官方頒布、推行或施行的法令、制度、措施等。具體解析如下:
-
本義解析:
- 官:指官府、朝廷、官方機構。
- 施:指施行、實施、推行、頒布。
- 合義:"官施"即指由官方機構所頒布、推行或實施的法令、政策、制度、措施等行為及其具體内容。它強調的是這些舉措的官方來源和強制性。
-
字源與引申:
- "施"字本身有布施、給予、設置、實行等多重含義。在"官施"一詞中,取其"實行"、"推行"、"設置"之意,特指官方行為。
- 該詞常用于指代國家或官府主導推行的政令、教化、禮儀規範等。例如,官方推行的某種禮儀制度可稱為"官施之禮"。
-
古籍例證與用法:
- 該詞多見于先秦及秦漢典籍。例如:
- 《周禮·地官·鄉師》中涉及地方官吏職責,雖未直接出現"官施"二字,但其描述的"巡其前後之屯,而戮其犯命者,斷其争禽之訟"等行為,即是"官施"(官方施行法令)的具體體現(來源參考:《周禮》古籍文本)。
- 《韓非子·五蠹》中提到:"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術而不慕信,故法不敗,而群官無奸詐矣。" 這裡的"法"和"術"即是君主推行的"官施"(來源參考:《韓非子》古籍文本)。
- 後世也沿用此意,指官方頒布的政令。如清代文獻中可能用"官施"指代朝廷頒布的某項具體政策。
-
曆史背景:
- "官施"的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國"政教合一"、"以吏為師"的社會治理特點。官方不僅是行政管理者,也是禮樂教化、行為規範的制定者和推行者。官府推行的法令、禮儀、教化措施(即"官施")對社會秩序、文化形态有着決定性影響。
"官施"意指由官方(官府、朝廷)所頒布、推行或實施的法令、政策、制度、禮儀、教化措施等。它是一個曆史詞彙,強調這些舉措的官方權威性和強制性,是理解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和社會治理方式的重要概念。
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對"官施"一詞有收錄和釋義。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提供古漢語詞彙的權威解釋。
- 《周禮》 - 儒家經典,記載先秦官制與政治理想,包含大量官方施政内容。
- 《韓非子》 - 法家代表作,闡述法治思想,其中"法"、"術"、"勢"等概念均屬"官施"範疇。
- 相關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法律史研究著作 - 對"官施"的具體曆史形态和實踐有深入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官施”一詞為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任用
該義項出自《荀子·王制》中“官施而衣食之”的記載,指官府對人才的選拔與任用。王先謙在《集解》中注釋為:“官者,任也;施者,用也”,強調通過官職設置來安置有才能的人,尤其提到對殘疾者的妥善安排(如“五疾,上收而養之”)。
二、政令設置
《莊子·天地》中“官施而不失其宜”一句,指官府通過頒發政令、設立官職來治理社會。成玄英疏注為“施令設官,取得宜便”,陸德明釋文補充“施政布教,各得其宜”,均強調制度與實際情況的適配性。
詞源補充
“官”本義指政府公職,“施”則有施行、頒布之意,組合後體現古代行政體系中對職權與政策的雙重關注(參考、6)。
别人正在浏覽...
懊憹歌八角不沾彩局出籴蹙擊大盼盼得意不宜再往典洽底墊谛勘頂膛火逗毆惡性放凍飛刍挽粒匪荒槁饫乖角兒恒則鴻儒獲取交參驚避疾疫寬農雷奮沴疠緑桐馬糊芒芒苦海茂遂沒救閩僥女婿磐錯配割翩翾偏倚潑物前覺犍為起輸染羽膳堂首善手扇順船順通損人害己太乙舟韬藉天地良心亭童投筆枉臨旺勢猥酒卧榻之側﹐豈容鼾睡校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