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任用。《荀子·王制》:“五疾,上收而養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無遺。” 王先謙 集解:“官者,任也。施者,用也。”
(2).謂官府頒發政令設置官職。《莊子·天地》:“聖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舉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為聖治。” 成玄英 疏:“施令設官,取得宜便。” 陸德明 釋文:“官施, 司馬 雲:‘施政布教,各得其宜。’”
“官施”一詞為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任用
該義項出自《荀子·王制》中“官施而衣食之”的記載,指官府對人才的選拔與任用。王先謙在《集解》中注釋為:“官者,任也;施者,用也”,強調通過官職設置來安置有才能的人,尤其提到對殘疾者的妥善安排(如“五疾,上收而養之”)。
二、政令設置
《莊子·天地》中“官施而不失其宜”一句,指官府通過頒發政令、設立官職來治理社會。成玄英疏注為“施令設官,取得宜便”,陸德明釋文補充“施政布教,各得其宜”,均強調制度與實際情況的適配性。
詞源補充
“官”本義指政府公職,“施”則有施行、頒布之意,組合後體現古代行政體系中對職權與政策的雙重關注(參考、6)。
《官施》是一個漢字詞,表示官方所施行的政策或措施。它指的是政府、官員根據法律、法規等規定,對人民或特定群體采取的具體行動或措施。
《官施》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宀(mián,表示與屋宇相關的意義部首)和斤(jīn,表示與刀劍相關的意義部首)。共計9個筆畫。
《官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并在多個曆史文獻中有所記載。它的繁體字形為「官施」。
在古代,「官施」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些微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基本相同。一種古時的寫法是「官+」,另一種是「官刍」。
1. 政府針對貧困戶的官施政策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2. 這項官施對于改善農村生活條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官方(guān fāng)
2. 采取(cǎi qǔ)
3. 政策(zhèng cè)
1. 施行(shī xíng)
2. 實施(shí shī)
3. 執行(zhí xíng)
1. 取消(qǔ xiāo)
2. 廢除(fèi chú)
3. 撤銷(chè xiāo)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