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朽壞、坍塌的埽岸或堤岸。《宋史·河渠志一》:“埽岸故朽,潛流漱其下,謂之‘塌岸’。”《明史·河渠志六》:“ 永樂 元年修 安陸 京山 漢水 塌岸。”
“塌岸”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既指自然現象,也可用于比喻。以下是詳細解釋:
塌岸(拼音:tā àn)原指河湖岸坡因水流沖蝕或地下水潛蝕作用導緻的坍塌現象。例如水庫蓄水後,岸壁受浸泡軟化而坍塌,稱為“水庫塌岸”。
自然現象
塌岸常見于堤壩、河岸等水利工程,表現為土體結構破壞、岸線後退。曆史文獻如《宋史·河渠志》記載:“埽岸故朽,潛流漱其下,謂之‘塌岸’”,說明古代已關注此問題。現代案例中,長期高水位浸泡會導緻堤防脫坡、塌岸,需加強巡查。
比喻義
引申為基礎不穩固、易崩潰的狀态,可形容道德敗壞、事物根基薄弱等。例如:“若人心如塌岸,則社會難穩”。
英文譯為“bank slump”,近義詞包括“堤岸坍塌”“滑坡”等,反義詞如“固岸”“護坡”。
塌岸,指山體或河岸因各種原因而崩塌或坍塌。
塌字的拆分部首為土,筆畫數為8。
岸字的拆分部首為山,筆畫數為8。
《塌岸》這個詞最早見于南朝宋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文學》一書中。
繁體字“塌岸”的寫法與簡體一緻,沒有變化。
古時候并沒有明确的标準漢字寫法,不同的書法家和時代對字形有所變化,但整體上,古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因此,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的字形基本相同。
1. 暴雨過後,河岸發生了塌岸的事故,導緻居民們的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2. 這座山的塌岸現象在最近幾年内頻繁發生,大家需要加強防範意識。
山崩、滑坡、地刮、山崩地裂、地陷
穩岸、堅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