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非常仰慕其人,渴望一見。風采,儀表風度。語本《漢書·霍光傳》:“﹝ 光 ﹞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 李泌 為相,舉為諫議大夫,拜官不辭。未至京師,人皆想望風采。” 宋 蘇舜欽 《上孔待制書》:“某無似者,想望風采,為日久矣。” 清 方苞 《吏部侍郎姜公墓表》:“時天子嚮公甚殷,天下士皆想望風采。”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二章:“再往下,寫出 闖王 如何英明……又如何素仰 李信 大名,想望風采,如饑似渴。”亦作“ 想望豐采 ”。《明史·馮琦傳》:“﹝ 琦 ﹞數陳讜論,中外想望豐采,帝亦深眷倚。”
“想望風采”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指對某人極為仰慕,渴望親眼見到其風度神采。常用于表達對傑出人物的敬佩之情。
最早出自《漢書·霍光傳》:
“初輔幼主,政由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描述霍光輔佐幼主時,人們渴望見識他的治國風範)
唐代韓愈《順宗實錄》中記載:
“李泌為相,舉為谏議大夫,拜官不辭,未至京師,人皆想望風采。”
(描述衆人對李泌的期待)
該成語不僅體現對個人儀态氣度的仰慕,更暗含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如《後漢書·趙壹傳》所述士人對賢者“如久旱盼甘霖般渴望親近”的深層文化心理。
這個成語凝練了中華文化中“見賢思齊”的精神傳統,既可形容具體人物的風度,也可引申為對理想人格的向往。
想望風采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羨慕别人的風度和才華。
拆分部首和筆畫:
想 (心心手,10畫)
望 (月木八,6畫)
風 (風二,4畫)
采 (采才,8畫)
來源:《禮記·内則》,原文是“嘗視其有風采于人”。後來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成語。
繁體字形:
想 (相)
望 (朢)
風 (風)
采 (寀)
古時候漢字寫法:
想 (相象思念)
望 (仰望)
風 (風神)
采 (精挑選取)
例句:
他總是羨慕别人的想望風采。
組詞:
風采俊秀、風采卓越、展現風采、青春風采
近義詞:
風采、魅力、風度、氣質
反義詞:
平凡、尋常、普通、庸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