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束發冠的意思、束發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束發冠的解釋

古代冠的一種。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紀略》:“束髮冠,其制如戲子所戴者,用金纍絲造,上嵌睛緑珠石……四爪蟒龍在上繙繞。下加額子一件,亦如戲子所戴,左右插長雉羽焉。凡遇出外遊幸,先帝聖駕尚此冠。”《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上一層用四人,各人戴束髮冠,穿皂羅袍,鳳衣博帶,朱履方裾。”《水浒傳》第五四回:“束髮冠珍珠嵌就,絳紅袍錦繡攢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束發冠是中國古代男子用于固定發髻的冠飾,兼具實用性與身份象征意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形制與功能

    • 束發冠形似半月形發罩,後部略高于前部,兩側有小孔用于插入簪子固定發髻。其材質多樣,常見金、琥珀、玉石等,如明代徐達後人墓出土的琥珀束發冠,高3.7厘米,飾有五道直梁。
  2. 曆史演變

    • 起源可追溯至五代,宋代開始流行,被稱為“小冠”或“二寸冠”,屬閑居之服。明代達到鼎盛,成為男性日常佩戴的飾品,類似現代手表的地位。
  3. 等級與使用場景

    • 冠上梁數依官員品級增減,但因其主要用于非正式場合(如退朝燕居),不受嚴格官服制度限制。元代樂工、明代武舞士等特定職業也佩戴,如明代武舞士戴黃金束發冠配紫絲纓。
  4. 文化象征

    • 明代文人雅士視其為風雅之物,佩戴時既能整理發髻,又顯閑適文雅,成為身份與品味的标志。部分文獻中,“束發冠”也被引申為正式參與重要儀式的象征。
  5. 文獻記載與文物

    • 《酌中志》《水浒傳》等古籍提及其形制如戲冠,用金絲鑲嵌寶石,飾四爪蟒龍。現存文物包括金冠、琥珀冠等,印證了其工藝與審美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物形制或曆史文獻,可查閱漢典、考古報告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束發冠》是一個常見的詞語,指的是一種用于束發的頭飾。

拆分部首和筆畫

《束發冠》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束發

其中,《束發》部分的拆分為:束(手首部首)+ 發(又字旁)。

《冠》部首的構成是:冖(冠字頭)+ 十(橫即)。

根據漢字的構成規則,包括各個筆劃以及部首,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個詞語。

來源

《束發冠》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和傳統。在古代,人們普遍認為束發是一種端莊、莊重的打扮方式,能夠展現一個人的修養和品格。束發冠作為一種頭飾,常用于正式場合,表達人們的尊敬和禮儀。

繁體

繁體中《束發冠》這個詞的寫法為:

束:式 + 日 + 丿 + 鬥

發:弓 + 癶 + 冖 + 電

冠:冖 + 十 + 又

通過對繁體字的書寫和認識,我們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這個詞的形态及其演變過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束發冠》為例:

束:丿 + 卄 + 土(左右相對)

發:钅(金的專用字體)+ 夶 + 冖(将兩耳覆蓋)

冠:冖(兩耳覆蓋)+ 十(橫即)+ 又(左右扶靠)

通過了解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我們可以觸摸到漢字的曆史和文化底蘊。

例句

1. 他戴上束發冠,神情莊重,端莊大方。

2. 出席重要場合時,女士常常會選擇束發冠來展示自己的美麗和高雅。

3. 他頭戴束發冠,身着華服,顯得尊貴無比。

組詞

1. 發型:指頭發的造型和款式。

2. 頂冠:指戴在頭頂的一種冠狀裝飾物。

3. 插發:一種發型手法,将發髻插在頭發中。

近義詞

1. 披頭散發:指頭發淩亂,沒有束控或整理。

2. 束發:指将頭發攏起并束在一起的發型。

3. 鬈發:指頭發呈卷曲形狀。

反義詞

1. 散發:指頭發沒有束控或整理,自由散落在肩上。

2. 解發:指将束在一起的頭發松開,變為散發狀态。

3. 松發:指頭發束控不緊,顯得松散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