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束發冠的意思、束發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束發冠的解釋

古代冠的一種。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紀略》:“束髮冠,其制如戲子所戴者,用金纍絲造,上嵌睛緑珠石……四爪蟒龍在上繙繞。下加額子一件,亦如戲子所戴,左右插長雉羽焉。凡遇出外遊幸,先帝聖駕尚此冠。”《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上一層用四人,各人戴束髮冠,穿皂羅袍,鳳衣博帶,朱履方裾。”《水浒傳》第五四回:“束髮冠珍珠嵌就,絳紅袍錦繡攢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束發冠是中國古代男性用于束發固髻的一種小型冠飾,具有鮮明的文化象征意義和實用功能。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與文化内涵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束發冠(shù fà guān)指古代男子束發所用的冠飾,通常為金屬、玉石或漆紗制成的小冠,罩于發髻之上,并用簪子固定。其核心功能是約束頭發,标志成年男子的身份與禮儀規範。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将“束發”釋為“系結頭發”,而“冠”指“戴于頭頂的飾物”,二者結合特指束發專用的冠冕。

二、形制與使用特征

  1. 形制小巧

    束發冠體積較小,高度約5-10厘米,呈筒狀或蓮花形,底部有孔供發簪穿插固定。區别于禮制大冠(如冕冠),屬日常便服冠飾。

    來源: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描述明代束發冠“形如覆杯,多金銀質地,兩側穿孔貫簪”。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士大夫階層家居或燕居場合,配合道袍、深衣等便服。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後,束發戴冠成為成年标志,《禮記·曲禮》載“男子二十冠而字”。

    來源:《中國衣冠大辭典》(中華書局)載“束發冠為明代士人常服首服,區别于官場公服冠式”。

三、文化象征意義

  1. 成年禮制符號

    “束發”代指男子成童之年(約15歲),而加冠象征正式成年。《釋名·釋首飾》稱“冠,貫也,所以貫韬發也”,體現禮制對儀容的規範。

    來源: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中華書局)分析束發加冠為“成人之始”的禮儀節點。

  2. 士人身份标識

    宋明時期,束發冠成為文人隱逸文化的象征。如《金瓶梅》中西門慶佩戴“金鑲玉束發冠”,反映其社會地位;而《三才圖會》繪制的束發冠形制,印證其士人階層的流行。

    來源:揚之水《物色:金瓶梅讀“物”記》考證明代束發冠與文人生活美學的關聯。

四、考古實物佐證

江西南城明益宣王墓出土的“金累絲束發冠”(現藏江西省博物館),以金絲編綴成網狀冠體,鑲寶石并配金簪,印證文獻對形制與材質的記載。

來源:《中國出土玉器全集》收錄多件漢代至明代玉質束發冠,體現其材質演變的連續性。

五、文學意象延伸

在詩詞中,“束發”常借指少年時期,如歸有光《項脊軒志》“餘自束發,讀書軒中”;而“裂冠”則隱喻抛棄士人身份,如《後漢書》載“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釋“束發”為“成童代稱”,其文化意涵超越實用功能。


注:本文釋義綜合權威辭書、服飾研究專著、禮制文獻及考古報告,核心來源均标注出版信息。因古籍原文與博物館藏品信息無穩定公開鍊接,故采用文獻名稱與機構名稱作為參考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束發冠是中國古代男子用于固定發髻的冠飾,兼具實用性與身份象征意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形制與功能

    • 束發冠形似半月形發罩,後部略高于前部,兩側有小孔用于插入簪子固定發髻。其材質多樣,常見金、琥珀、玉石等,如明代徐達後人墓出土的琥珀束發冠,高3.7厘米,飾有五道直梁。
  2. 曆史演變

    • 起源可追溯至五代,宋代開始流行,被稱為“小冠”或“二寸冠”,屬閑居之服。明代達到鼎盛,成為男性日常佩戴的飾品,類似現代手表的地位。
  3. 等級與使用場景

    • 冠上梁數依官員品級增減,但因其主要用于非正式場合(如退朝燕居),不受嚴格官服制度限制。元代樂工、明代武舞士等特定職業也佩戴,如明代武舞士戴黃金束發冠配紫絲纓。
  4. 文化象征

    • 明代文人雅士視其為風雅之物,佩戴時既能整理發髻,又顯閑適文雅,成為身份與品味的标志。部分文獻中,“束發冠”也被引申為正式參與重要儀式的象征。
  5. 文獻記載與文物

    • 《酌中志》《水浒傳》等古籍提及其形制如戲冠,用金絲鑲嵌寶石,飾四爪蟒龍。現存文物包括金冠、琥珀冠等,印證了其工藝與審美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物形制或曆史文獻,可查閱漢典、考古報告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報仇襃衣辯悟斃命撥轉昌誦巢居穴處成禮瓷窰蹙鼻打恭待價耽古谛實餌雷飯唅飛轉吩示府經跗跖格緻會鬼信豪遊鶴觜鋤薦更交兵孑居雞鞠荩籌晉谒輂車開拔開布可憐巴巴窺知蛎灰靈友隆中命志内除千人所指颀長且洩侵地嵚崎曆落七真堂羣言堂人言蓐婦啬神山殿山峊生蕃沈釀川失笑手段挽賃五内俱崩顯眼細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