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拟的人名。猶言烏有先生、亡是公。《文選·張衡<東京賦>》:“ 安處先生 於是不能言。” 李善 注:“安猶烏也,處,處也。言何處有此先生,蓋虛假之也。”
“安處先生”是一個古代文學中使用的虛構人名,常用于指代不存在的人物,其含義和用法與“烏有先生”“亡是公”等類似。以下是具體解析:
基本定義
“安處先生”由“安處”與“先生”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安于所處之地的賢者”,但實際并非真實人名,而是作者虛構的象征性人物。該詞最早見于東漢張衡的《二京賦》(尤其是《東京賦》),文中安處先生作為對話角色出現,用以引出議論或諷刺現實。
文學功能與背景
在《東京賦》中,安處先生與另一虛構人物“憑虛公子”展開辯論,前者主張節儉治國,後者推崇奢靡享樂。通過這種虛構對話,張衡批判了當時社會的奢靡風氣,并借安處先生之口提出“苟好剿民以偷樂,忘民怨之為仇”的警示。李善注《文選》時指出,“安處”意為“何處”,暗示此人本不存在,屬“虛假之也”。
類比與延伸
該詞與“烏有先生”(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亡是公”(同見于《子虛賦》)等虛構人名性質相同,均為作者借以表達觀點的文學手法。這類名稱常見于漢賦,通過虛拟人物對話增強文章的思辨性與諷喻性。
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語境中,“安處先生”極少被使用,主要作為古典文學研究的術語出現,或用于比喻虛構的、理想化的代言人。
此詞是古代文學創作的典型産物,通過虛構人物承載作者思想,兼具修辭功能與社會批判意義。
《安處先生》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行事低調穩健,能夠安于現狀并處之泰然。
《安處先生》由“安”、“處”和“先生”三個字組成。
「安」字的部首是「宀」,共有6畫。
「處」字的部首是「彳」,共有5畫。
「先生」中的「先」字的部首是「又」,共有2畫。「生」字的部首是「一」,共有5畫。
《安處先生》最早出自清朝朱彜尊所寫的《文心雕龍》中的一句話:“謂之安處先生者,留情無憂,可稱名士。”此後,這種描述逐漸被人們接受并成為固定的詞語。
《安處先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安處先生」。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因此《安處先生》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
他是一個典型的《安處先生》,在面對困境時總能保持冷靜和淡定。
安心、處世、先知、生活、先導。
安于現狀、安分守己、淡泊名利。
不安分、不甘平凡、浮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