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對校的意思、對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對校的解釋

(1).亦作“ 對較 ”。古代校書,兩人對坐,一持原本誦讀,一持副本核對有無訛誤,因稱“對校”。後泛指用兩種不同的版本互相校勘。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二:“ 毛子晉 家亦有 宋 刻 王肅 注者,與 興公 藏本稍異。憾不能合 徐 毛 兩本對較鎸行。”

(2).對照比較。《老殘遊記》第十八回:“ 白公 傳 四美齋 王輔庭 ,一面将這兩種月餅詳細對校了,送 剛 王 二公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對校"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學術含義的詞彙,尤其在文獻學、校勘學領域使用廣泛。其核心含義是指:将同一文獻的不同版本或抄本進行逐字逐句的對照比較,以發現差異、校正錯誤的過程。

  1. 基本釋義:

    • 對 (duì): 在此語境中意為"對照"、"核對"、"比對"。
    • 校 (jiào): 在此語境中意為"校對"、"考訂"、"訂正"。
    • 合義: "對校"即指通過将文本的不同副本(如不同的刻本、抄本、印本)相互對照,找出文字、語句上的異同,從而辨别正誤、校正訛脫衍倒(錯字、漏字、多字、颠倒)等錯誤的一種校勘方法。其核心在于異本比勘。
  2. 操作方式與目的:

    • 操作者需要選取同一文獻的兩種或多種不同版本作為工作底本和參校本。
    • 将底本與參校本逐行、逐字地進行仔細比對。
    • 記錄下所有差異之處(異文)。
    • 分析這些差異産生的原因(是筆誤、刻誤、有意改動還是其他原因)。
    • 根據上下文義理、其他證據或校勘學原則,判斷哪一種文字更符合原文或更合理,從而對底本進行校正或記錄存疑。
    • 主要目的是恢複文獻的原始面貌或最接近原意的狀态,确保文本的準确性和可靠性。
  3. 學術背景與應用:

    • "對校"是中國傳統校勘學(古籍整理的核心方法之一)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如陳垣在《校勘學釋例》中提出的"校法四例",第一種即為"對校法"。
    • 這種方法廣泛應用于古籍整理出版、檔案研究、版本學等領域。例如,在整理一部古代典籍時,學者會盡可能搜集該典籍存世的各種版本(宋本、元本、明本、清本等),通過細緻的對校工作,産生一個錯誤較少、接近原貌的"定本"。
    • 它不僅是發現錯誤的直接手段,也為運用其他校勘方法(如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提供了基礎材料(異文)。
  4. 與其他概念的區分:

    • 校對: 範圍更廣,可以指出版流程中檢查排版錯誤(如錯别字、标點、格式),不一定涉及多個版本的比對。對校是校對工作中的一種高級、專門的方法。
    • 對照: 含義更寬泛,可以指任何兩個事物的比較,不特指文獻校勘。
    • 校勘: 是包含對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多種方法在内的、對文獻進行全面審查訂正的整體工作。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對校”是文獻學中的術語,主要指通過不同版本的對比來校勘文本,具體含義可分為以下兩方面:

一、古代校勘方法

指兩人協作的校書方式:一人持原本誦讀,另一人持副本逐字核對,以發現并糾正訛誤。這種方法在古籍整理中廣泛應用,例如清代周亮工在《書影》中記載了毛晉家藏本與其他版本的對比。

二、廣義的版本校勘

後泛指用兩種以上不同版本互相校勘,通過對比差異确定文本準确性。例如《老殘遊記》第十八回提到“四美齋”與“聚盛”點心對比,即屬于對校的應用。

延伸說明

“校”字本身有“核對、訂正”之義(如《三國志》中“校,度也”),與“對校”中的核心動作相關。現代校勘學仍沿用這一方法,如顧炎武的校勘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注:若需查看具體古籍案例或校勘學發展脈絡,可參考《書影》《三國志》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傍佯筆記小説朝代差失蛏條蟲鳴螽躍打灰堆大卒诋诽鄂君煩神匪色分惠高壘格尺挂氣沽名吊譽後變懷磚花卿花下曬裈胡鼓魂消江沲堅約角簟角速度極目迥望進牋筋驽久久記注官局顧斂斂蹓晃明眸皓齒秘臧莫不是南洋公學诮毀怯怛棋經欽點青紫被體求親靠友榮宗耀祖深入十死水龍吟隼擊速拙頽岸頹垣斷壁脫氧吐珠于澤,誰能不含微文問辠鰕狗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