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佛粧 ”。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婦女的一種化妝,有保護面部皮膚的作用。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二:“先公言使北時,見北使 耶律 家車馬來迓,氈車中有婦人,面塗深黃,紅眉黑吻,謂之佛妝。” 宋 莊季裕 《雞肋篇》卷上:“﹝ 燕 地仕族女子﹞冬月以括蔞塗面,謂之佛妝,但加傅而不洗,至春煖方滌去,久不為風日所侵,故潔白如玉也。” 清 褚人穫 《堅瓠補集·勻面尚黃》:“ 燕 俗,婦人有顔色者,目為細娘;面塗黃,謂為佛粧。”
見“ 佛妝 ”。
佛妝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婦女的一種面部化妝習俗,尤其在遼代盛行,具有護膚和裝飾雙重功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佛妝是指用于佛教寺廟或佛教信徒供奉佛像時所使用的裝飾物品。它們用來裝飾佛像,以彰顯莊嚴、莊重和美觀。
拆分部首和筆畫:佛妝的拆分部首是人和女,其中人部表示字的意義,女部則表示字的形狀。佛妝的總筆畫數是11畫。
來源:佛妝一詞源于漢語,它以佛教為基礎,形容着佛像的裝飾和陳設。這種裝飾是為了體現教義和崇拜的虔誠。
繁體:佛妝的繁體字是「佛裝」。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佛妝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的字頭類似于「人」字旁的「大」,字尾則類似于「女」字旁的「衣」。
例句:1. 佛妝的細緻雕刻使得佛像更加威嚴莊重。
2. 這座寺廟用了許多金色的佛妝來描繪佛教的神聖與光輝。
3. 佛妝的瑰麗裝飾給人一種甯靜和内心的甯靜感。
佛法、佛像、佛陀、佛教、佛經
近義詞:佛家裝飾、佛教塑像、佛像裝飾
反義詞:素淨、樸實、簡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