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美的德性才是芳香清醇的。《書·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孔 傳:“所謂芬芳,非黍稷之氣,乃明德之馨。勵之以德。”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知幾其神乎!古人以為難。交疎吐誠,今人以為難。今君一面盡二難之道,可謂‘明德惟馨’。” 唐 韓愈 《明水賦》:“明德惟馨,玄功不宰于以表誠潔,于以戒荒怠。”
“明德惟馨”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字面含義:
“明德”指美德,“惟”意為“是”,“馨”表示散發的香氣。整體意為“隻有完美的德行才是真正芳香的”,強調美德的内在價值與感染力。
深層内涵:
該成語通過香氣比喻德行對人的感召力,認為高尚的品德比物質(如祭祀用的黍稷)更能打動神明和他人,體現儒家思想中“以德為本”的理念。
原始出處:
最早見于《尚書·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意為:盛世的美好氣息能感動神明,但黍稷的香氣遠不及美德的芬芳。
後世引用:
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中曾用此語稱贊他人兼具“交疏吐誠”(坦誠)與“知幾其神”(洞察先機)的德行。
“明德惟馨”以香氣喻德,強調内在修養的重要性,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德”思想的典型表達。其核心在于:真正的芬芳源于美德而非外物,至今仍被用于倡導品德教育或評價高尚人格。
明德惟馨是一個成語,意為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氣質會給人帶來安慰和愉悅。它由“明德”和“惟馨”兩個詞組成。
拆分“明德”中的部首和筆畫可分為:
明:日(日字旁,筆畫數4)
德:彳(彳字旁,筆畫數3)
拆分“惟馨”中的部首和筆畫可分為:
惟:心(心字底,筆畫數4)
馨:艮(艮字旁,筆畫數7)
《明德惟馨》一詞出自《書經·周書·宣王即位》:“惟德惟馨,令維時行。”意為隻有具備高尚品德和美好氣質,才能引領時代的潮流。
明德惟馨的繁體字為「明德惟馨」。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明德惟馨的字形與現代略有差異,但整體意義不變。
他的言行充滿了明德惟馨,為人所敬佩。
- 明智:具有聰明才智的 - 德行:品德高尚的行為舉止 - 惟一:獨一無二的 - 馨香:芳香的味道 - 愉悅:愉快歡樂的
高尚、美好、品德
卑劣、惡劣、品行不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