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銷兵。銷熔兵器。 唐 顧況 《樂府》:“《國風》新正樂,農器近消兵。”
(2).銷兵。銷毀兵器。表示偃武修文。 宋 蘇轼 《郊祀慶成詩》:“無心斯格物,克己自消兵。”一本作“ 銷兵 ”。
(3).減少兵員。 唐穆宗 時, 蕭俛 與 段文昌 當國,謂四方無虞,勸帝密诏天下鎮兵,每年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謂之“消兵”。見《舊唐書·蕭俛傳》。《新唐書》則謂每十人歲限一人逃死不補,謂之“銷兵”。
“消兵”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銷熔兵器
指将兵器熔化銷毀,常見于古代和平時期。例如唐代詩人顧況在《樂府》中寫道“農器近消兵”,意指将兵器轉化為農具,體現止戰務農的理念。
銷毀兵器,象征偃武修文
引申為停止戰争、推行文治的象征性行為。宋代蘇轼《郊祀慶成詩》中“克己自消兵”即用此意,強調通過自我約束實現和平。
唐代減少兵員的政策
特指唐穆宗時期(821-824年)的裁軍措施。宰相蕭俛與段文昌以“四方無虞”為由,建議密令各地駐軍每年按比例縮減兵員(如每百人限八人逃亡或死亡不補),史稱“消兵”。此政策因執行過急,導緻部分士兵流散為盜,埋下社會隱患。
補充說明:前兩種含義中的“消兵”多寫作“銷兵”,屬同詞異形;第三種為唐代特定曆史術語,需注意語境區分。綜合來源可見,權威性較高的解釋來自唐代史書及詩詞引用。
消兵是指解散或消滅軍隊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消(煙除也。從火從肴,下肴,表示煙消;消還本義。)和兵(武器兵也。兵也,二才并,本乎躬行持兵之義。),是一個由兩個筆畫組成的詞。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些字是帶有古代風味的,即繁體字。而“消兵”作為一個古老的詞彙,也有它的繁體字形式。繁體形式為「消兵」。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字形更加繁複,但造型優美。就“消兵”這個詞而言,古代的字形是由許多的筆畫組成,行書寫法中,筆勢流暢,曲線優美,十分具有藝術性。
以下是一個關于“消兵”的例句:在和平的年代裡,我們不希望再有戰争,我們渴望消兵,讓世界變得更加和諧。
組詞:士兵、兵器、散兵、兵營。
近義詞:解甲歸田、罷兵、散兵。
反義詞:兵不血刃、出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