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消兵的意思、消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消兵的解釋

(1).銷兵。銷熔兵器。 唐 顧況 《樂府》:“《國風》新正樂,農器近消兵。”

(2).銷兵。銷毀兵器。表示偃武修文。 宋 蘇轼 《郊祀慶成詩》:“無心斯格物,克己自消兵。”一本作“ 銷兵 ”。

(3).減少兵員。 唐穆宗 時, 蕭俛 與 段文昌 當國,謂四方無虞,勸帝密诏天下鎮兵,每年百人之中,限八人逃死,謂之“消兵”。見《舊唐書·蕭俛傳》《新唐書》則謂每十人歲限一人逃死不補,謂之“銷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消兵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權威角度闡釋:

一、本義:銷毀兵器,象征止戰

指通過銷毀武器表達停止戰争的決心。此義源于先秦“鑄劍為犁”的和平思想,多見于史書記載。例如《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伐纣後“縱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虛,偃幹戈,振兵釋旅”,其中“偃幹戈”即隱含消兵之意(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引申義:解散軍隊,實現休戰

  1. 軍事行動終止

    指戰争結束後解散武裝力量,恢複和平狀态。如《漢書·高帝紀》記載劉邦“天下大定,罷兵賜複”,描述戰後軍隊解散的舉措(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2. 政策性裁軍

    特指古代政權為節省財政開支或鞏固統治而削減軍隊規模。唐代“建中之盟”後,朝廷曾推行消兵政策裁減邊軍,成為中唐財政改革的重要環節(來源:《中國軍事通史》,軍事科學出版社)。

三、語用特征

該詞屬書面語,多用于曆史文獻與政策論述,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常見于研究古代戰争史、軍事制度的學術著作。其概念與當代“裁軍”“ disarmament”存在文化内涵差異——古代消兵更強調君主主導的強制性措施,而現代裁軍側重國際協商機制(來源:《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史》,中華書局)。

提示:因古漢語詞典多無網絡公開版,本文來源标注為紙質權威辭書。若需線上驗證釋義,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數字化平台(需訂閱權限)或《國學大師》古籍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消兵”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1. 銷熔兵器
    指将兵器熔化銷毀,常見于古代和平時期。例如唐代詩人顧況在《樂府》中寫道“農器近消兵”,意指将兵器轉化為農具,體現止戰務農的理念。

  2. 銷毀兵器,象征偃武修文
    引申為停止戰争、推行文治的象征性行為。宋代蘇轼《郊祀慶成詩》中“克己自消兵”即用此意,強調通過自我約束實現和平。

  3. 唐代減少兵員的政策
    特指唐穆宗時期(821-824年)的裁軍措施。宰相蕭俛與段文昌以“四方無虞”為由,建議密令各地駐軍每年按比例縮減兵員(如每百人限八人逃亡或死亡不補),史稱“消兵”。此政策因執行過急,導緻部分士兵流散為盜,埋下社會隱患。


補充說明:前兩種含義中的“消兵”多寫作“銷兵”,屬同詞異形;第三種為唐代特定曆史術語,需注意語境區分。綜合來源可見,權威性較高的解釋來自唐代史書及詩詞引用。

别人正在浏覽...

卑鄙冰蟻弊政撥亂反正不久菜籽油慘厲常尤箠辔到盆錢洞仙詞訪議糞箕斧釿撫運谷閣闳重将愛攪團接待站解謿基幹劑和計蒙驚伏井華水靜默士進資絶才郡合軍屯瀾倒波隨老夫子留後門氓廛鳴艚那能農桒判語噴湧硗陿奇駭清醴窮言雜語泉途取容區夏任石三箓啬年韶刀殊衆桃殳題牓渥绛武宮烏田紙五宗瑕不揜瑜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