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響馬的意思、響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響馬的解釋

[robber] 舊稱放出響箭攔路搶劫的強盜

詳細解釋

舊時結夥攔路搶劫的強盜。因馬身系鈴或搶劫時先放響箭,故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外郡·鄚州》:“竊謂此地為畿輔要害,而去州縣稍遠,響馬大夥多盤據其中。”《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那響馬賊數十人,齊聲打了一個忽哨,飛奔出來。”《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既作緑林大盜,便與那偷貓盜狗的不同,也斷不肯悄悄的下來,放這支響箭,就如同告訴那行人説,我可來打刼來了,不然為什麼叫作響馬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響馬”是漢語中對古代騎馬劫掠者的特定稱謂,主要指明清時期活躍于北方地區的武裝盜匪。該詞源于其行動特征:匪徒在騎馬搶劫前會發射響箭作為信號,箭矢破空聲兼具震懾與聯絡作用,故稱“響馬”。

從詞義構成看,“響”指代響箭發出的聲響,“馬”表明其騎馬作案的特征。《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該詞為冀魯官話區的特殊詞彙,常見于河北、山東等地方志記載。曆史文獻顯示,這類匪幫多出沒于商旅要道,明代《萬曆野獲編》稱之為“馬上嘯聚者”,清代刑科題本中則将武裝劫案統稱為“響馬案件”。

需注意的是,“響馬”不同于普通盜賊,特指具有組織性的馬隊劫掠集團。其活動範圍集中在華北平原,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平坦地勢便于馬匹馳騁,利于實施突襲劫掠。該詞彙現多用于曆史研究及文學創作,如武俠小說中常借用“響馬”塑造綠林人物形象。

網絡擴展解釋

“響馬”是中國古代對攔路搶劫的強盜或馬賊的稱呼,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響馬”主要指舊時結夥騎馬攔路搶劫的強盜,常見于北方地區。其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

2.地域特色與曆史演變

3.行動特點

響馬通常騎馬快速行動,以劫掠商旅、富戶為主,部分會“殺富濟貧”,帶有綠林色彩。清代小說《醒世姻緣傳》《儒林外史》等均有相關描寫。

4.詞義的雙重性

5.近義詞與關聯詞

近義詞包括“盜賊”“馬賊”,而“蹚将”則是河南對類似群體的稱呼,二者常被并列提及(如“山東響馬,河南蹚将”)。

“響馬”一詞既反映了古代社會治安問題,也承載了底層反抗的曆史記憶,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巴嗒白暈白斬雞褓乳崩解奔呼避穽入坑柄靶朝兢夕惕充衢膽喪魂消盜剽雕航蹀步動容斷鴈度紙筏渡風雨不改分售否終斯泰腐胔供張號訴褐色壞色換手交輸結托井井有法經算局影考駁烤肉濫廁落子館羸國連乹龍牋夢中夢冥頑謀克剽疾欺殆清出缺口鑷子人夥神趣十三省蜀子松脆蒐裒貪奪梯度圖計土裡土氣無方之民象煞有介事鄉刑亵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