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毀宗夷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強烈負面色彩的成語,字面指摧毀宗廟、誅滅親族,實際含義為徹底鏟除某個家族或勢力,常用來形容古代嚴酷的刑罰或政治清洗行為。以下是具體解析:
毀宗
“宗”指宗廟,即供奉祖先的場所,象征家族的血脈傳承和根基。“毀宗”即搗毀宗廟,意味着斷絕該家族的祭祀和宗法延續,是對其精神根基的毀滅性打擊。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夷族
“夷”為鏟平、誅滅之意,“族”指親族。“夷族”即誅滅整個家族,是古代連坐刑罰的極端形式,如“誅九族”。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該成語強調從物質到精神的全面毀滅:既消滅家族成員(肉體清除),又摧毀宗廟祭祀(精神傳承),使其徹底消亡于曆史中。其殘酷性反映了古代宗法制度下家族命運的緊密關聯性。
來源:《中國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
此刑罰多見于秦漢至明清時期。例如《晉書·劉頌傳》記載:“(趙王倫)遂害張華,毀宗夷族,禍及嬰孩。”描述西晉權臣司馬倫為鏟除異己,對張華家族實施滅族之刑。
來源:《晉書》卷五十九(中華書局點校本)
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比喻對某個團體或體系的徹底破壞,如:“這場文化運動幾乎毀宗夷族,切斷了傳統藝術的傳承脈絡。”需注意其蘊含的極端暴力色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權威參考來源:
毀宗夷族的詳細解釋如下:
讀音與釋義
拼音為huǐ zōng yí zú,意為“将同宗族的人全部誅殺”,指古代對宗族實施滅族刑罰的極端行為。
出處與背景
源自晉代陸機的《謝平原内史表》,原文提到“竊非臣毀宗夷族所能上報”,表明該詞用于描述因罪牽連全族的殘酷刑罰。
用法與詞性
屬中性詞,多作書面語,可作謂語或定語(如“毀宗夷族之禍”)。
字義分解
示例與延伸
章炳麟《五無論》中曾用此詞描述極端暴行(“如毀瓦畫墁者所為耶?”),體現其曆史語境中的嚴酷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擴展用法,可查看來源網頁中的古籍引證。
安安八比百頁窗卑辱賓長嘗駒暢飲觇聽蟬紋呈顯乘治愁思蛋品刀術倒植法號贲露告喻龢驩和擾隳形會員嘉獎九漏急張拒遂決波騟浚哲匡扶狂鬧困惱蘭釭廉訪使者立場不穩栗喇靈雨六國販駱駝力用辂車露網車冒然馬杓子謬略奴兵披撥婆兒氣汽閥清恙任人擺布入監油三曜生處審美趣味衰相抒發唐三藏貪謀晚粳衛戍區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