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hetoric]∶文辭上的修飾
(2) [cover up (one’s mistake)]∶掩飾;文過飾非
範必曲為文飾,稱揚贊美。——《南史·孔範傳》
文飾之詞
(3) [rites]∶指禮節儀式
(1).亦作“ 文飭 ”。彩飾。《禮記·玉藻》:“犬羊之裘,不裼。不文飾也不裼。”《呂氏春秋·先己》“子女不飭” 漢 高誘 注:“不文飭也。”《太平禦覽》卷二七九引作“飾”。
(2).引申謂打扮。 葉聖陶 《倪煥之》十七:“女性總是愛文飾,圖表面的堂皇。”
(3).文辭修飾。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八節:“散文分質言、文言兩體。質言如《周書》《大诰》、《康诰》、《酒诰》等篇,直錄 周公 口語,辭句質樸,大加文飾。”
掩飾,遮蓋。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教子》:“ 梁元帝 時,有一學士,聰明有才,為父所寵,失於教義……一行之非,揜藏文飾,冀其自改。”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中》:“僞跡昭然,理難文飾。”《明史·楊言傳》:“ 邦奇 心懷怨望,文飾奸言,詬辱大臣,熒或聖聽。” 瞿秋白 《<魯迅雜感選集>序》:“文飾這種丑惡的,正是那些山羊式的文人。”
“文飾”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文飾”在不同語境中可能側重不同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例如,文學創作中強調“文辭修飾”,而日常對話中多指“掩飾行為”。
《文飾》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通過裝飾和修飾文字來增加美感或表達意境的技巧。
《文飾》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文”字的“文”部以及“饣”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文飾》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藝術領域。在古代,人們通過對文字的裝飾和修飾來提升書法、篆刻、繪畫等藝術形式的美感。因此,這個詞逐漸形成并廣泛應用。
《文飾》的繁體字為「文飾」。
在古代,漢字《文飾》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文字的寫法為「⿰〢人」,而飾字的寫法為「⿻廣⿰礻⿰王饣」。
1. 他的書法作品注重文飾,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2. 這幅畫的文飾瑰麗、精緻,令人賞心悅目。
1. 文字、修飾、裝飾、文化、藝術。
1. 裝飾、點綴、修飾、雕飾。
1. 簡樸、樸素、質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