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當面詳盡叙說。 明 李東陽 《與李士常書》:“老先生遺稿,近頗條次,但更録數手,訛謬實多。舊草殘缺,猶未能辦,須緩圖之。此事至重,非面盡不能既也。” 明 袁宏道 《與曹以新書》:“枯守衙齋,望上官牘如望赦,諸容面盡。”
“面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面盡”意為當面詳盡叙說,強調通過面對面交流将事情或情感完整表達。該詞多見于古代書信或文集中,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明代李東陽《與李士常書》
“此事至重,非面盡不能既也。”
(指重要事務需當面詳談才能妥善解決)
明代袁宏道《與曹以新書》
“諸容面盡。”
(表達需見面細談的意願)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口語或書面語中更常用“當面詳談”“細說”等替代。若需引用古籍或研究古漢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果需要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或結合更多古籍用例分析。
《面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面對人群或者事情的時候,表現得十分自然、無所保留,毫無顧忌。
《面盡》的拆分部首為“面”和“盡”,其中“面”的拆分部首是“面”本身,筆畫數為9;“盡”的拆分部首是“屍”,筆畫數為6。
《面盡》最早出自于魏晉時期的文學家阮籍的作品《詠懷古迹》:“面盡衆人仰,日不能自足。”後來逐漸流傳開來。在繁體字中,寫作「面盡」。
在古代,寫作《面盡》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面的古代寫法為「靦」,盡的古代寫法為「儘」。
他在聚會上沒有任何顧忌,面盡衆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溜須拍馬、谄媚、奉承、讨好
無所顧忌、無所保留、毫不保留
隱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