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立的意思、三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立的解釋

謂立德、立功、立言。語本《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穆叔 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節操》:“論曰: 範宣 之三立,德居其首;夫子之四科,行在其先。”按:“三立”乃 穆叔 之言, 王定保 誤作 範宣子 。參見“ 三不朽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人生價值的經典命題,源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這一概念由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後被儒家學者發展為衡量士人成就的核心标準。其内涵可從三方面解析:

  1. 立德

    指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行,成為道德楷模。《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修養完美的品德”,強調以仁、義、禮、智等儒家倫理為準則,如孔子“修身以安百姓”的實踐。

  2. 立功

    意為建立卓越的事功成就。《十三經注疏》中孔穎達注“立功”為“拯厄除難,功濟于時”,例如範仲淹治理水患、王安石變法均屬此類。

  3. 立言

    指創立具有思想價值的言論著述,如《文心雕龍》所稱“言立而文明”。司馬遷著《史記》、朱熹注《四書》即是通過立言實現精神不朽的典範。

三立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内聖外王”的統一追求,唐代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總結為:“立德謂創制垂法,立功謂拯危除患,立言謂言得其要。” 這一體系至今仍被視作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遺産。

網絡擴展解釋

“三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其核心含義為人生追求的三種不朽境界:立德、立功、立言。

詳細解釋:

  1. 立德
    指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行,成為道德典範。《左傳》将其列為首要,強調“創制垂法,博施濟衆”,即通過自身德行影響他人和社會。現代教育中,立德也延伸為“做人”的根本,強調個人修養與責任擔當。

  2. 立功
    意為建立功業,造福社會。古人認為“拯厄除難,功濟于時”是立功的核心,如平定亂世、推動改革等。當代語境下,立功可理解為在各自崗位上開拓創新、建功立業。

  3. 立言
    指著書立說,傳播思想真理。《左傳》提出“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即言論需有深刻見解并流傳後世。現代視角中,立言不僅限于學術著作,也包括通過教學、科研等途徑為社會創造精神財富。

現代意義與運用:

“三立”不僅是對個人成就的概括,更蘊含中華文化對精神不朽的追求,至今仍對道德建設、職業發展等具有指導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雞卑贊廷式閉口不言閉囚菜市場裁汰策劃琛币逞壯尺景齒牙愁緒牀茵錯忙諷動宮法狗彘不食其餘黑溲溲橫殺黃雉華陽洞呼衍漿酒霍肉監解加人一等揭帝疾馬剞氏急章拘諸雞爪瘋局跽口溜子枯心朗夜斂眸連魚鯉對柳夭桃豔銘識木星女布泙泙品極起花齊聖棋槊饒縱散鹽尚書手戟衰冕霜降束束思榦歲夕素支太山騰達飛黃聞譽瞎子斷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