桴筏的意思、桴筏的詳細解釋
桴筏的解釋
亦作“ 桴栰 ”。渡水用的竹、木筏。《漢書·地理志下》“ 孔子 悼道不行,設浮於海,欲居 九夷 ” 唐 顔師古 注:“言欲乘桴筏而適 東夷 ,以其國有仁賢之化,可以行道也。”《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宋 邢昺 疏:“言我之善道中國既不能行,即欲乘其桴栰渡于海。”《鏡花緣》第八四回:“舟車:桴筏、玉輿。”
詞語分解
- 桴的解釋 桴 ú 房屋的次棟,即二棟。 擊鼓的槌:桴鼓相應。 小竹筏或小木筏。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筏的解釋 筏 á 用竹、木等平擺着編紮成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竹筏。皮筏。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桴筏”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 含義:指用竹、木等材料編紮成的水上交通工具,即竹筏或木筏。古代常用于渡水或短途運輸。
- 拼音:fú fá,其中“桴”原指房屋次梁或鼓槌(如“桴鼓相應”),後引申為小筏子;“筏”專指水上交通工具。
二、異體寫法
三、曆史用例
- 唐代顔師古注《漢書·地理志下》時,曾以“桴筏”描述孔子“欲乘桴筏適東夷”的典故,體現其作為渡水工具的古代實用性。
四、結構分析
- 單字解析:
- 桴:本義為房屋次梁,後衍生為小筏或鼓槌。
- 筏:由竹、木編排而成的水上載具,如“竹筏”“木筏”。
擴展說明
“桴筏”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更多出現在古籍或方言中。類似的詞彙還有“津筏”(渡口筏子)、“排筏”(杉木或毛竹筏)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桴筏 (fú fá) 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首先,它可以被拆分為“桴”和“筏”兩個部首。其中,“桴”部分包含4個筆畫,表示有關木材和木制品的概念;“筏”部分包含7個筆畫,表示有關漂浮和水上交通工具的概念。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形式和筆畫來表達相同的意思。繁體字“桴”和“筏”的形式和現代簡體字相似。
在古代中國,人們使用桴筏作為一種簡單的水上交通工具。它是由一些木材和繩索構成的,用來漂浮在水面上。桴筏可以被用來渡河、捕魚或進行水上運輸。它是古代人們在沒有先進技術的情況下發明的一種方便工具。
以下是一些關于桴筏的例句:
1. 他們乘坐桴筏渡過了寬廣的江河。
2. 這個小漁村的居民靠桴筏捕撈海鮮為生。
3. 古代商人經常使用桴筏來運輸貨物。
與桴筏相關的組詞有:桴鼓、桴鞍、筏子等。近義詞有:竹筏、木筏。反義詞較少,因為桴筏是一種特定的水上交通工具,很少有與之相對的詞語。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