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言萏議的意思、瞽言萏議的詳細解釋
瞽言萏議的解釋
萏議:草野之人的議論。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論。常用作自謙之辭。
詞語分解
- 瞽言的解釋 不明事理的言論。謙詞。《漢書·谷永傳》:“臣幸得備邊部之吏,不知本朝失得,瞽言觸忌諱,罪該萬死。”《魏書·劉芳傳》:“臣學謝全經,業乖通古,豈可輕薦瞽言,妄陳管説。” 唐 元稹 《賀聖體平複禦紫宸殿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瞽言萏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釋義
- 基本含義:指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論,常用作自謙之辭,表示自己的見解可能不夠高明或缺乏依據。
- 字義分解:
- 瞽:原指盲人,引申為“不明事理”或“缺乏見識”;
- 萏:通“菼”,指初生的荻草,象征草野、民間;
- 議:指議論、建議。
二、用法特點
- 謙辭屬性: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表達說話者對自己觀點的謙遜态度,類似“刍議”“拙見”。
- 搭配語境:常與“淺見”“妄陳”等詞連用,如“輕薦瞽言,妄陳管說”(《魏書·劉芳傳》)。
三、相關出處
- 最早可追溯至《漢書·谷永傳》:“瞽言觸忌諱,罪該萬死”;
- 宋代蘇轼《徐州謝上表》中亦用此詞自謙:“向者屢獻瞽言”。
四、近義表達
- 瞽言刍議:意義相近,均表示自謙的言論;
- 管窺之見:比喻見解片面或淺薄。
五、注意事項
- 書寫形式:部分文獻中“萏”可能寫作“菼”或“刍”,但含義相通,均指草野;
- 使用場景:適用于學術讨論、公文等需體現謙遜的場合,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漢書》《魏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瞽言萏議》的意思
《瞽言萏議》是指一個古代成語,它的意思是“盲目地說謊話,虛假的言論和論述”。瞽言指盲人講話不準确,而萏議則表示言論的議論、論述。
拆分部首和筆畫
《瞽言萏議》的拆分部首是目(mu)和言(yan),其中目是左邊的部首,而言是右邊的部首。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确定這個成語的拆解。
來源
《瞽言萏議》一詞最早見于明代徐渭的《槐下題壁集·糟井集序》:“衆好詞藻,皆至于瞽言萏議之闡謇詭谲焉。”他通過使用這個成語,來表達自己對于文人詞章花言巧語的批評。
繁體
《瞽言萏議》的繁體字為“瞽言萏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寫作“困言管議”,其中困義為盲,管義為說話不準确的意思,議指講述和論述。
例句
他的觀點完全是瞽言萏議,不值得我們相信。
組詞
相關的組詞包括:瞽目(指盲人)、言辭(指言論)、詭辯(指用詭辯的方法辯論)、巧舌如簧(指口才好)、華而不實(指外表看起來很好,但實際上不值得相信)。
近義詞
近義詞有:誇誇其談、颠倒黑白、空話連篇。
反義詞
反義詞有:實話實說、言簡意赅、實際可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