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言萏議的意思、瞽言萏議的詳細解釋
瞽言萏議的解釋
萏議:草野之人的議論。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論。常用作自謙之辭。
詞語分解
- 瞽言的解釋 不明事理的言論。謙詞。《漢書·谷永傳》:“臣幸得備邊部之吏,不知本朝失得,瞽言觸忌諱,罪該萬死。”《魏書·劉芳傳》:“臣學謝全經,業乖通古,豈可輕薦瞽言,妄陳管説。” 唐 元稹 《賀聖體平複禦紫宸殿
- 議的解釋 議 (議) ì 意見,言論:議論。提議。建議。 讨論,商量:商議。會議。協議。議案。議決。議價。 評論是非,多指責備:非議。恐招物議。 舊時文體的一種,用以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奏議。駁議。 筆畫數:
專業解析
"瞽言刍議"(注意:正确寫法為“刍”而非“萏”)是一個具有謙遜色彩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淺陋、不成熟的言論或見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辭書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
瞽(gǔ)
- 本義指盲人,引申為缺乏觀察力或不明事理。《說文解字》:“瞽,目但有眹也。”即雖有眼卻無視力,象征認知的局限。
- 在成語中比喻見識淺薄或思慮不周,如《荀子·勸學》雲:“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
-
刍(chú)
- 原指喂牲口的草料,引申為草野之人或粗鄙之物。《詩經·大雅》有“詢于刍荛”,指向樵夫征詢意見,喻指地位低微者的言論。
- 在成語中表示粗淺、未加修飾的見解。
-
“瞽言刍議”整體
- 字面指“盲人的言論與草民的議論”,謙稱自己的觀點淺薄、不足為訓,常用于自謙或委婉批評他人見解。
二、成語釋義
-
核心含義
- 指粗淺、不成熟的言論或建議,強調見解的局限性與非專業性。
- 近義詞:刍荛之見、管窺之見、一孔之見
反義詞:真知灼見、高瞻遠矚
-
用法與語境
- 自謙用法:常見于古代臣子進谏或文人著述序跋,如“臣雖愚瞽,敢獻刍議”(《後漢書·劉瑜傳》)。
- 批評用法:委婉指摘他人觀點缺乏深度,如“此皆瞽言刍議,未足采信”。
三、文獻例證
-
《後漢書·劉瑜傳》
“臣悾悾推情,言不足采,懼以瞽言,幹忤聖聽。”
(劉瑜上書桓帝時自謙言論淺陋,恐觸怒帝王。)
-
清代學者用法
顧炎武《日知錄·自序》稱己作為“瞽說刍言”,黃宗羲《明儒學案》亦以“刍荛之見”自謙學術觀點。
四、權威辭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瞽言刍議:盲人和草野之人的言論。用作自謙之辭,謂淺陋的議論。”
-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8卷第1093頁。
-
《辭海》(第七版)
“瞽言:不明事理的言論;刍議:淺陋的議論。謙稱自己的見解。”
五、常見誤寫辨析
- “萏”為誤字:“萏”指荷花(如“菡萏”),與成語無關。正确字形為“刍”(芻的簡化字),從“艹”部,表草料之意。
- 誤寫原因:因“刍”“萏”形近,且“瞽”字生僻,易緻混淆。
“瞽言刍議”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謙遜精神,其語義與用法在曆代文獻中一脈相承。使用者需注意字形規範(“刍”非“萏”),并在現代語境中合理運用其自謙或批評功能,以契合漢語表達的典雅性與準确性。
網絡擴展解釋
“瞽言萏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釋義
- 基本含義:指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論,常用作自謙之辭,表示自己的見解可能不夠高明或缺乏依據。
- 字義分解:
- 瞽:原指盲人,引申為“不明事理”或“缺乏見識”;
- 萏:通“菼”,指初生的荻草,象征草野、民間;
- 議:指議論、建議。
二、用法特點
- 謙辭屬性: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表達說話者對自己觀點的謙遜态度,類似“刍議”“拙見”。
- 搭配語境:常與“淺見”“妄陳”等詞連用,如“輕薦瞽言,妄陳管說”(《魏書·劉芳傳》)。
三、相關出處
- 最早可追溯至《漢書·谷永傳》:“瞽言觸忌諱,罪該萬死”;
- 宋代蘇轼《徐州謝上表》中亦用此詞自謙:“向者屢獻瞽言”。
四、近義表達
- 瞽言刍議:意義相近,均表示自謙的言論;
- 管窺之見:比喻見解片面或淺薄。
五、注意事項
- 書寫形式:部分文獻中“萏”可能寫作“菼”或“刍”,但含義相通,均指草野;
- 使用場景:適用于學術讨論、公文等需體現謙遜的場合,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漢書》《魏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罷老悲悚博實查究蟾窟瞋波錯扳蹈藉電闼頂用都保發射極耦合邏輯集成電路覆本負德辜恩高速鋼艮維軌據恒定轟哄後軍後首緩征禍亂滔天江浦較少敬命記賬蠲敝崇善狂宕睽疑列女流徵龍骥龍盤虎拏陋宇罵海罵飄驟潛形谲迹齊缞秋水盈盈缺刻人世滄桑日窟絨繡入己挼藍撒歡兒賽答熟議汰揀痛訴外畿晚耄未冠題維也納無首相乖向用洗街席夢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