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涯的意思、端涯的詳細解釋
端涯的解釋
亦作“ 端崖 ”。邊際。《莊子·天下》:“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 漢 馬融 《廣成頌》:“天地虹洞,固無端涯。” 宋 梅堯臣 《風異賦》:“出屋遠望,西北之陲,亘天接地,混混赫赫,不見端涯。” 劉師培 《南北文學不同論》:“ 嵇 阮 詩歌,飄忽峻佚,言無端涯。”
詞語分解
- 端的解釋 端 ā 正,不歪斜:端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正确;c.使端正)。端麗。端然。端莊。端秀。端靜。端坐。 正派,正直:端方。端直。端重(恘 )。品行不端。 事物的一頭:端的(?)(a.事情的經過,
- 涯的解釋 涯 á 水邊,泛指邊際:涯涯。涯際。涯岸。涯垠。“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範圍,限度:生涯。涯分(坣 )(限度,本分)。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端涯"的漢語詞典釋義
"端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指事物的邊際、盡頭或界限。它常用于形容空間上的遼闊無垠或抽象概念上的深廣難測。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與用法:
一、 基本釋義
- 邊際;盡頭: 指物體或空間的邊緣、終點。例如形容水域廣闊無邊,或地域遼遠無際。
- 界限;範圍: 引申指事物的分界、限度或範圍。可用于描述知識、言論等的深廣程度。
- 頭緒;眉目: 在特定語境下,可引申指事情的條理、線索或大概情況(此義項相對少見)。
二、 字源與構成
- “端” : 本義指物體的頂端或開頭,引申為“邊際”、“頭緒”、“方面”等義。如《說文解字》:“端,直也。” 後引申有“正”、“始”、“頭”等意。
- “涯” : 本義指水邊、岸邊,即水域的邊際。如《說文解字》:“涯,水邊也。” 引申泛指邊際、極限。
- 合成詞義: “端”與“涯”為同義複用,均強調“邊際”之意,組合後強化了“邊界”、“盡頭”、“遼遠無際”的概念。
三、 引證與用例
- 形容空間廣闊無垠:
- “恢詭谲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果且有成與虧乎哉?果且無成與虧乎哉?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故載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異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終身無成。若是而可謂成乎?雖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謂成乎?物與我無成也。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于殇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于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争,此之謂八德。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内,聖人論而不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衆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謂天府。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來,此之謂葆光。…(此段雖長,但核心在于闡釋‘道’的無邊際性,‘端涯’概念蘊含其中,形容‘道’的無限性)” – 《莊子·齊物論》 。 莊子哲學常用“無端崖”來形容“道”的無限性和不可窮盡性。
- “恢詭谲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
網絡擴展解釋
“端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邊際”,常用來形容事物或空間的邊界、盡頭。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詞義:指事物的邊緣、界限,或形容廣闊無邊的狀态。例如“天地虹洞,固無端涯”(漢·馬融)。
- 異體寫法:也作“端崖”,如《莊子·天下》中“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
2.經典引證
- 《莊子》:最早見于《莊子·天下》,用于描述言辭的漫無邊際。
- 其他文獻:
- 漢代馬融《廣成頌》以“端涯”形容天地的廣闊;
- 宋代梅堯臣《風異賦》用“不見端涯”描繪風沙蔽天的景象。
3.網絡釋義與争議
- 主流解釋:多數資料(如-4)均以“邊際”為核心義,強調空間或概念的邊界。
- 特殊釋義:個别來源(如)提到“端涯”可指“生命盡頭”或“困頓境遇”,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4.字形與讀音
- 拼音:duān yá。
- 單字解析:
- “端”有“正”“始”等義,如“開端”;
- “涯”指水邊或邊際,如“天涯”。
“端涯”多見于古典文獻,用于描述抽象或具象的邊界。若需進一步考證特殊釋義(如“困頓”),建議查閱更權威的古代語料庫或專業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包打聽爆棚辨愬炳彪滗取不值一錢吃力重光累洽創築槌心辭證淬妃丹輪奮髯伏讀浮階過當花紋花柱混混兒賈官驚豗精懇金煌煌積潤隽軌诳曜虧污樂謌轠轠李官隆福寺倫伍鲈豸孖生難上難,難上加難撓鈎年高望重飄轉昢昢迫生且自讓棗推梨三天使騷士牲牷十拿九穩狩人水陸説家司的克私房錢私私桃葉渡钿波外呈答往甯無産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溪柴歇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