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威愶的意思、威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威愶的解釋

同“ 威脅 ”。 唐 道宣 《續高僧傳·義6*解九·玄續》:“文章體勢,非爾所知,若稱敕使欲相威愶者,我寺内年别差人當莊,此是敕許,亦是敕使。”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威愶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威愶(wēi xié)是“威脅”的異體寫法,屬于古漢語用詞,現代漢語規範寫法為“威脅”。其核心含義指利用威勢或武力逼迫、恐吓他人服從。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威”的本義

    指威嚴、威力。《說文解字》釋:“威,姑也。從女從戌。漢律曰:‘婦告威姑。’”引申為震懾之力。

  2. “愶”為“脅”的異體

    “脅”原指腋下至肋骨部分,《說文解字》:“脅,兩膀也。從肉劦聲。”後引申為逼迫、挾制。“愶”是“脅”的俗寫變體,見于《廣韻》《集韻》等韻書。


二、詞義解析

威愶(威脅) 包含兩層含義:

  1. 武力或權勢的震懾

    如《漢書·王莽傳》:“匈奴侵寇,威愶中國”,指外敵以武力逼迫。

  2. 心理層面的恐吓

    如《後漢書·窦融傳》:“威愶吏民”,指以權勢恐吓民衆。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以威勢脅迫。”例證引《三國志·魏志·呂布傳》:“布因往見司徒王允,言卓幾殺己狀,允時與仆射士孫瑞密謀誅卓,因告布,使為内應……布遂許之,手刃刺卓。卓曰:‘庸奴!敢如是邪!’布應聲持矛刺卓,趣兵斬之。主簿田儀及卓倉頭前赴其屍,布又殺之,凡所殺三人。即出懷中诏版以令吏士曰:‘诏讨卓耳,餘皆不問。’吏士皆正立不動,大稱萬歲。”

  2. 《辭源》

    釋為“以威力恐吓”。


四、引用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1963年。
  2.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62年。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4.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注:因“威愶”為古語變體,現代文獻多直接引用“威脅”。以上釋義綜合古代字書、史書及權威辭書,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威愶”是“威脅”的異體寫法,讀音為wēi xié,含義與“威脅”完全相同,指通過威勢或壓力迫使他人服從或産生畏懼。以下是具體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用武力、權勢、言語等手段震懾他人,使其感到壓力或恐懼。例如:“威愶信行,莫不賓服”(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的類似用法)。

  2. 字義分解

    • 威:本義為威嚴、威力,引申為憑借強力施壓(如“威逼”“威懾”)。
    • 愶:通“脅”,表示脅迫、逼迫。兩字組合強調通過威勢達到脅迫的目的。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中,現代漢語一般寫作“威脅”。例如:“他的态度充滿威愶,令人不安。”

  4. 相關詞語
    與“威燀”(威勢熾盛)、“威讋”(威懾)等詞形近但含義不同,需注意區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史記》或《續高僧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韻牋邦家闆帳錢版子杯珓迸濺璧翣脖拐不敢造次不羁之民財貝産褥稱蕃成圹侈富獨然耳聞翻拆發生飛馳風政複舊如初傅延年根盤蒂結薨然猴巴崽子醮詞解嚴經濟危機積篇酒酲九臯禽九刑絶薪止火拘絜仂句俪劄木星内果皮泥媳婦迫令凄婉人格化融流孺企牲口棚審計署十洲水戾四百州天策上将頽遷頑銅蚊蟻卧軌污泥霞光相溷謝肯忻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