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威脅 ”。 唐 道宣 《續高僧傳·義6*解九·玄續》:“文章體勢,非爾所知,若稱敕使欲相威愶者,我寺内年别差人當莊,此是敕許,亦是敕使。”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威愶漢語 快速查詢。
“威愶”是“威脅”的異體寫法,讀音為wēi xié,含義與“威脅”完全相同,指通過威勢或壓力迫使他人服從或産生畏懼。以下是具體解釋:
基本釋義
指用武力、權勢、言語等手段震懾他人,使其感到壓力或恐懼。例如:“威愶信行,莫不賓服”(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的類似用法)。
字義分解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特定語境中,現代漢語一般寫作“威脅”。例如:“他的态度充滿威愶,令人不安。”
相關詞語
與“威燀”(威勢熾盛)、“威讋”(威懾)等詞形近但含義不同,需注意區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史記》或《續高僧傳》等文獻。
威愶(wēi k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威嚴恐怖,寬厚宏大。該詞起源于古代漢族文化中的觀念和價值觀。威愶一詞通過表達具有威嚴和慈悲兩重特質的人物或事物,傳遞了一種能力強大但又仁慈寬容的特殊氛圍。
根據《康熙字典》,威愶的部首是“女”(nǚ),部首的位置在字的左邊。它由14個筆畫構成,分别是:橫、橫、橫、豎、撇、豎鈎、橫、撇、橫、橫、撇、橫、豎鈎、橫。
在繁體字中,威愶的寫法為「威慶」。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威愶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将威字的「口」變為「曰」,将愶字的「心」變為「忄」。這種寫法較為古老,但在現代漢字标準中已被統一為現代寫法。
1. 他身上散發出的威愶氣場讓所有人肅然起敬。
2. 這幅畫以其寬廣的筆觸展示了山川的威愶之美。
1. 威武:形容威力強大、威嚴的表現。
2. 威震:形容威力強大、令人震驚的。
3. 愶慷:形容慷慨、豪爽的性格。
1. 威嚴:指具有強大威力、引起敬畏的形象。
2. 莊嚴:指莊重、肅穆。
3. 壯麗:指壯觀、美麗。
1. 溫和:指性格柔和、溫暖。
2. 柔弱:指體力或精神方面的脆弱。
3. 虛弱:指身體衰弱、無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