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授官。 唐 黃滔 《寓題》詩:“紛紛墨勅除官日,處處紅旗打賊時。”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二》:“内外制,凡草制除官,自給諫待制以上,皆有潤筆物。”參見“ 除拜 ”。
(2).免官。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雜論》:“舉場試卷,小涉疑似,士人輒不敢用。一或犯之,暗行黜落,士大夫除官。”
“除官”是古代漢語中的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常見用法
在大多數文獻中,“除官”指授予官職,如《陳情表》中“除臣洗馬”即任命為太子洗馬。唐代黃滔《寓題》詩句“紛紛墨勅除官日”也指通過诏書任命官員。
詞源依據
“除”在古漢語中本義為“台階”,引申為“更替、任命”,如《漢書》中“除補官吏”即此意。
少數語境下的用法
明代王鏊《震澤長語》提到“士大夫除官”,此處指因科舉試卷疑似違規而被免職。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現代常見誤解
因“除”的現代義多指“去除”,許多人誤以為“除官”即免官。實際上,古代文獻中“除官”更多指向授官,需特别注意。
建議閱讀《夢溪筆談》《寓題》等原文,結合曆史背景深入理解詞義演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