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淮 民間年終時家人宴集稱“潑撒”。 唐 韋應物 《至西峰蘭若受田婦饋》詩:“田婦有嘉獻,潑撒新歲餘。”
(2).亦作“ 潑灑 ”。将液體或其他細小東西向外倒灑,使散開。《小說選刊》1984年第1期:“河畔燒過的草地,黑乎乎的,像國畫先生潑灑了成噸的墨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三回:“到底是大家姑娘出身,懂得規矩禮法,雖是一大罈子的 山西 老醋,擱在心上,卻不肯潑撒出來。”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六部分二:“猜他是個壞人,确是冤枉了他,倒像個土糧戶……舉動才那樣地直率粗魯,氣象才那樣地土苕,用錢也才那樣地潑撒。”
"潑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釋義:
指不加節制地消耗財物或資源,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例句:
“他過日子大手大腳,每月工資沒幾天就潑撒光了。”
權威依據: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潑撒”釋為“揮霍;浪費”,強調對錢財的過度消耗(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2頁)。
在部分地區方言中(如中原官話),指液體或顆粒物傾倒、散落的狀态。
例句:
“端碗小心些,别把湯潑撒到地上。”
語源參考:
《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該詞在河南、山東等地的用法,釋義為“灑落;濺出”(中華書局,1999年,第4523頁)。
注意:
現代書面語中,“潑灑”更常用于表示液體濺落(如“潑灑消毒液”),而“潑撒”的浪費義仍保留于口語。
源自《說文解字》“潑,水漏也”,原指液體溢出,後引申為蠻橫(如“撒潑”)或浪費。
“撒”強調分散動作,與“潑”結合強化“無約束散落”的意象,共構浪費義。
參考文獻(基于權威文獻,暫未提供可驗證的線上鍊接):
“潑撒”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江淮地區民間習俗
指江淮地區民間在年終時家人團聚宴飲的習俗。唐代詩人韋應物在《至西峰蘭若受田婦饋》中提及“潑撒新歲餘”,印證了這一用法。
傾倒液體或細小物品
表示将液體或顆粒狀物質向外傾倒、灑落,使其分散開,如“潑撒墨汁”等場景描述。
引申義:揮霍或傾洩
可比喻對資源、錢財的肆意浪費或情感的大肆宣洩,如“潑撒家財”。
該詞屬于地域性較強的古語詞彙,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更多見于文學或特定方言場景。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江淮民俗研究資料。
矮人看場凹凸百裂敗字編削逼使碧瑩部長采真殘碑蠶功初級社楚逐臣大壤斷根房祠仿若繙書繁膴風疽伏肉郜鼎貫伯關門打狗駭膽浣衣局翚飛渾穆胡同兒踐冰交贊借聽金色金粟尺開博靠天田課仿空王佛寇叛林産嶺徼憫切昵附龐眉謙虛謹慎悄悄冥冥凄風苦雨輕服虬獸色霁上古釋詞史事束崖填河烏幾汙佞祥颷相首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