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絕存亡”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ì jué cún wáng,其核心含義是恢複已滅亡的國家,延續瀕臨斷絕的貴族世家。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意義
指通過政治或文化手段,使瀕臨滅亡的國家或家族得以延續,保存其血脈或傳統。這一概念體現了古代對宗法制度和文化傳承的重視。
詞義拆分
《論語·堯曰》
孔子提出“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主張複興被滅的諸侯國,延續斷絕的世家,啟用隱逸的賢人。
《公羊傳·僖公十七年》
記載齊桓公因“繼絕存亡之功”被史家褒揚,成為該成語的典型用例。
語境應用
多用于描述政治功績或文化使命,如章炳麟在《緻國粹學報社書》中稱該社以“繼絕存亡”為宗旨,強調保存傳統文化。
近義表達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屬于誤讀。該成語特指對瀕危事物的主動挽救,而非被動處境。
如需進一步探讨,可參考《論語》《公羊傳》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繼絕存亡是一個成語,意為繼承和延續生死存亡的意義。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繼”、“絕”、“存”和“亡”四個部分。根據漢字的筆畫,可以知道這個詞有14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
在繁體字中,繼絕存亡的寫法相同。不同的是,繁體字的筆畫較多,整體看起來更複雜。繁體字的使用在一些地區和場合仍然保留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繼絕存亡為例,漢字的結構、筆畫和書寫規則可能與現代的略有差異。然而,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大體上是一緻的。
繼絕存亡作為一個成語,可以用于句子中。例如:在國家的危難時刻,我們應該繼續努力,繼續傳承中華文化的繼續發展,繼續練習為了國家存亡而奮鬥。
關于繼絕存亡的組詞,可以通過添加前綴或後綴來構成其他詞語。例如:繼續、繼任、繼承、繼往開來等。這些詞語都與延續和繼承相關。
繼絕存亡的近義詞可以包括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等。這些詞語都強調了事物的持續和延續。
繼絕存亡的反義詞可以是斷代、中斷等。這些詞語表示事物的中止和斷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