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接着弓弦。《列子·仲尼》:“善射者能令後鏃中前括,發發相及,矢矢相屬。前矢造準而無絶落,後矢之括猶銜弦,視之若一焉。”
“銜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連接着弓弦”,多用于描述射箭時箭矢連貫發射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銜”(含、連接)和“弦”(弓弦)組成,字面指箭矢末端與弓弦相連的狀态。例如《列子·仲尼》中記載:“後矢之括猶銜弦”,形容射箭者技藝高超,後一支箭的末端緊接前一支箭,形成連貫的發射效果。
出處與典故
該詞出自道家經典《列子·仲尼》,原文通過“發發相及,矢矢相屬”的描寫,強調射箭動作的連貫性。後箭的箭尾(括)與前箭的弓弦相接,視覺上如同一條連續的線,體現精準與速度的完美結合。
引申含義
在文學語境中,“銜弦”可引申為動作連貫、緊密銜接的狀态,或比喻技藝娴熟、一氣呵成的表現。例如形容文章結構嚴密,或事件發展環環相扣。
該詞屬于古代典籍中的專業描述,現代使用較少,但在分析古文或探讨射箭技藝時具有特定價值。如需進一步了解《列子》原文背景,可參考相關古籍注解。
銜弦是一個動詞,意思是佩帶、套上弓弦。它的拆分部首是血和弦,其中血部表明與血液相關的事物,而弦部則表示樂器的弦。該字有13畫。
銜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巧言》中:“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霜之白,如朝之霞,如窈之誦。”這裡的“如窈之誦”指的就是彈奏或吹奏樂器的意思。在古代,人們用血來塗抹弦樂器的弦,以增加摩擦力,從而增加音色的亮度,這也是銜弦這個詞的由來。
繁體字“銜弦”保持了簡化字的形狀,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銜弦的字形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筆順略有差異。
1. 他熟練地銜弦,一曲《春江花月夜》頓時響起。 2. 小明拿出一把新弓,正準備銜弦射箭。
銜弦的常見組詞有:銜接、銜着、弦樂、弦上。
近義詞包括:挂上弦、套上弦、系上弦。
反義詞包括:解弦、脫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