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人和羌人。亦泛稱西方和北方各族。 漢 蔡琰 《悲憤詩》:“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宋 曾鞏 《地動》詩:“朝廷肅穆法度治,豈用懔懔憂胡羌。” 宋 陸遊 《江上對酒作》詩:“ 汴 洛 我舊都, 燕 趙 我舊疆,請書一尺檄,為國平胡羌。”
“胡羌”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胡羌指“胡人”與“羌人”的合稱,泛指古代中國西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
例句: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提到,“胡羌”可引申為形容粗野、不文明的行為或未加修飾的原始狀态。例如:“胡羌之舉”指不合禮儀的舉止。但這一用法在古籍中較少見,更多是現代語境下的擴展解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悲憤詩》《後漢書》等古籍或權威曆史文獻。
《胡羌》是一個漢字詞彙,具有多種含義。胡指的是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羌則指中國古代西北部的羌族人。這個詞彙常常用來形容邊疆地區的民族和地域特點,也可以用來指代同樣具有邊疆特征的人。
胡字将背部和又部兩部分組合而成,其中背部稱為背字旁,而又部可以看作是人的側面形象。羌字由羊字旁和牛字旁兩部分構成,牛字旁表示動物,羊字旁代表羊。
《胡羌》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左傳》中,是由宋代學者所創造的。在古代,胡羌地區是中國邊疆地區的代名詞。因此,《胡羌》一詞既有地域指代的含義,也有與胡、羌族人有關的民族指代的含義。
古代漢字在繁體書寫中的形式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繁體字中的《胡羌》分别寫作「虎」和「羌」。這種變化是因為在字形演變的過程中,形狀和寫法有所改變。
例句:
1. 胡羌之地是中國古代邊疆地區的代名詞。
2. 他的風格帶有濃郁的胡羌風味。
3. 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和胡羌民族有很大的關聯。
組詞:
1. 胡同:指中國老城區狹窄、彎曲的街道。
2. 羌活:指一種中藥材,常用于治療關節疼痛。
近義詞:
1. 邊疆:指屬于國境的邊界地帶。
2. 邊陲:指國境線周邊的地區。
反義詞:
1. 内地:指離海岸線、邊境等遠離的地帶。
2. 近郊:指城市的周邊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