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派。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内主要的右傾機會主義派别。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在讨論黨綱、黨章時分為兩派,反對 列甯 主張的機會主義分子,在投票選舉黨中央機關時,隻獲得少數選票,被稱為“孟什維克”。1912年被驅逐出黨。
孟什維克(俄語:меньшевик)是20世紀初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後改稱共産黨)中的一個重要派别,其名稱源自俄語“少數派”的音譯。以下是關于該詞的綜合解釋:
孟什維克意為“少數派”,源于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當時以列甯為首的派别在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布爾什維克),而以馬爾托夫為首的派别成為少數派,故得此名。
孟什維克雖在俄國革命中失敗,但其改良主義思想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産生了一定影響。列甯在《政論家的短評》中總結,三次革命(1905年、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證明了孟什維克路線的錯誤性。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事件或人物關系,可參考搜狗百科和列甯相關著作等權威來源。
孟什維克一詞起源于俄語,原本是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一個派别的名稱。該派别成立于1903年,與布爾什維克派别相對立。孟什維克主張通過合作政府來推動俄羅斯的社會主義革命。
孟什維克的拆分部首是“子”,總共有11個筆畫。
孟什維克一詞源自于俄語的Menshevik,意為“小人”或“少數派”。這個名稱被布爾什維克派别(意為“多數派”)用來嘲笑對方,隨後成為孟什維克派别的代稱。
孟什維克的繁體字為「孟什維克」。
古時候漢字寫作“孟申為”。
1. 他們之間存在着孟什維克與布爾什維克的矛盾。
2. 孟什維克派别在革命時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孟什維克主義、孟什維克派、布爾什維克
布爾什維克
布爾什維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