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兵不舉的意思、按兵不舉的詳細解釋
按兵不舉的解釋
暫時止住軍事行動,有觀望形勢之意。《孤本元明雜劇·開诏救忠·第三折》:“你将那忠臣良将故贓謀,想着你按兵不舉心更毒。”《封神演義·第四回》:“西伯侯姬昌好生可惡!今按兵不舉,坐觀成敗。”亦作“按兵不動”、“案兵不動”。
詞語分解
- 按兵的解釋 止兵;屯兵。《商君書·農戰》:“興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君按兵無伐,臣請往使 吳王 ,令之救 魯 而伐 齊 。” 三國 魏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是故按
- 不舉的解釋 .不舉起。《孟子·梁惠王上》:“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 漢 王充 《論衡·效力》:“火之光也,不舉不明。”.指不升起。 漢 蔡邕 《黃钺銘》:“ 羌戎 受首于西彊, 百固 冰散于東鄰, 鮮卑
網絡擴展解釋
“按兵不舉”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指暫時停止軍事行動,保持觀望态度,不主動出擊或采取進一步措施。與“按兵不動”含義相近,但使用頻率較低。
2.出處與典故
- 元代雜劇:首次見于元·無名氏《開诏救忠》第三折,原文提到“按兵不舉心更毒”,形容按兵不發的策略暗含心機。
- 明代戲曲:明·無名氏《精忠記·挂冠》中,以嶽飛抗金為背景,反問“豈有按兵不舉之理”,強調忠臣應積極行動。
- 小說例證: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四回中,西伯侯姬昌被指責“按兵不舉,坐觀成敗”,體現該詞的中性色彩(既可表謹慎,也可含貶義)。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作謂語或定語,如“敵軍按兵不舉,我方需警惕”。
- 結構:四字成語,偏正式結構,注音為“àn bīng bù jǔ”,繁體為“按兵不舉”。
- 感情色彩:中性,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如謹慎觀察或消極不作為)。
4.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按兵不動、靜觀其變、蓄勢待發。
- 反義詞:雷厲風行、主動出擊。
該成語多用于軍事或策略場景,強調暫停行動以觀察局勢,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褒貶傾向。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封神演義》《精忠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按兵不舉》的意思
《按兵不舉》是指戰争中一方暫時停止進攻,保持現狀的策略。這個詞意味着不主動采取行動,等待更有利的時機。
拆分部首和筆畫
按兵(所用部首:手;筆畫:8)不(所用部首:一;筆畫:1)舉(所用部首:立;筆畫:5)
來源和繁體
《按兵不舉》這個詞出自中國古代的兵法著作《孫子兵法》。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按兵不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詞語《按兵不舉》的寫法并沒有明顯變化。
例句
他們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等待,決定暫時按兵不舉,尋找更好的機會。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按兵不動、按兵不變、舉兵進攻
近義詞:觀望、保持現狀
反義詞:積極進攻、主動出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