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諡名”。谥號。 唐 顔真卿 《請複七聖谥號狀》:“謂一名不足以節惠,迺十倍於古焉,而累聖諡名悉以字多者為定。”
“谥名”是古代中國對已故人物(如帝王、大臣等)授予的具有評價性質的稱號,用于概括其生平功過或品德特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谥名即谥號,讀作shì míng,是古代通過特定程式賦予逝者的尊稱,目的是對其一生進行褒貶評價。例如:“文”“武”“忠”等均為常見谥名,如周文王、漢武帝。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人物的谥號案例或谥法分類,可參考曆史典籍或權威資料。
谥名,可以指給人的一個稱號,也可以指人去世後追贈的尊號。整體而言,谥名是對逝者進行尊重和紀念的一種方式。
谥(shì)字的拆分:讠(讠)+ 寺(寸)。
名(míng)字的拆分:口(口)+ 日(曰)+ 冖(冖)。
谥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在中國古代,帝王将相、賢人聖人往往在死後被追贈谥號以示尊崇。谥號起初由天子所賜,後來也逐漸普及于市民百姓,成為了表彰有功之人的一種方式。
谥(謚)是谥名的繁體字。
古代寫作“謚稱”或“謚號”,字形和現代稍有不同。
1. 下周将舉行一場隆重的葬禮,追贈逝者谥號,以紀念他的一生。
2. 在中國古代,谥名被視為一種尊崇的表示,代表着逝者的功績與品格。
谥字可以進一步組成其他詞語,如:谥號、追谥、谥表等。
近義詞有:封號、雅號。
反義詞為:喪名、喪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