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谥名的意思、谥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谥名的解釋

亦作“諡名”。谥號。 唐 顔真卿 《請複七聖谥號狀》:“謂一名不足以節惠,迺十倍於古焉,而累聖諡名悉以字多者為定。”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谥名”是古代中國對已故人物(如帝王、大臣等)授予的具有評價性質的稱號,用于概括其生平功過或品德特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谥名即谥號,讀作shì míng,是古代通過特定程式賦予逝者的尊稱,目的是對其一生進行褒貶評價。例如:“文”“武”“忠”等均為常見谥名,如周文王、漢武帝。

二、曆史背景與制定标準

  1. 起源:谥法制度始于西周,依據《逸周書·谥法解》,強調“行迹”與“功表”的總結。
  2. 标準:根據人物生前的品德、功績或過失拟定,如“文”表示經天緯地,“厲”含貶義。
  3. 流程:通常由朝廷禮官或史官拟定,經君主批準後正式使用。

三、應用範圍與特點

  1. 對象:最初限于帝王、貴族,後擴展至有重大貢獻的官員或學者。
  2. 形式:多為單字或雙字,如唐太宗谥“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3. 争議:秦始皇曾廢除谥法,認為“子議父、臣議君”不妥,但漢代恢複沿用。

四、相關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人物的谥號案例或谥法分類,可參考曆史典籍或權威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谥名

谥名,可以指給人的一個稱號,也可以指人去世後追贈的尊號。整體而言,谥名是對逝者進行尊重和紀念的一種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谥(shì)字的拆分:讠(讠)+ 寺(寸)。

名(míng)字的拆分:口(口)+ 日(曰)+ 冖(冖)。

來源

谥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在中國古代,帝王将相、賢人聖人往往在死後被追贈谥號以示尊崇。谥號起初由天子所賜,後來也逐漸普及于市民百姓,成為了表彰有功之人的一種方式。

繁體

谥(謚)是谥名的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作“謚稱”或“謚號”,字形和現代稍有不同。

例句

1. 下周将舉行一場隆重的葬禮,追贈逝者谥號,以紀念他的一生。

2. 在中國古代,谥名被視為一種尊崇的表示,代表着逝者的功績與品格。

組詞

谥字可以進一步組成其他詞語,如:谥號、追谥、谥表等。

近義詞

近義詞有:封號、雅號。

反義詞

反義詞為:喪名、喪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