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麻沙本的意思、麻沙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麻沙本的解釋

古書版本名。 福建 建陽 麻沙鎮 附近,盛産榕樹等木材,質地松柔,易于雕闆,自 南宋 至 明 ,該地書籍刻印業極為發達,所印書銷行全國。然訛誤多,其質量次于 杭州 及 四川 所刻本。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八:“若麻沙本之差舛,誤後學多矣。” 程千帆 徐有富 《校雠廣義》第四章第三節:“還有一點應當說明的就是 建陽 麻沙鎮 所刻書,由于粗制濫造,當時及後世都獲得了不好的名聲。麻沙本幾乎成了劣本的代稱。”亦省稱“ 麻沙 ”。 宋 嶽珂 《桯史·稼軒論詞》:“《順庵詞》今麻沙尚有之,但少讀者。” 金 劉仲尹 《夏日》詩:“床頭書冊聚麻沙,病起經旬不煮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麻沙本是中國古籍版本學中的重要術語,特指宋代福建建陽麻沙鎮書坊刻印的書籍。作為古代著名的商業刻書中心産物,其版本特征與文化價值具有獨特的曆史意義:

一、核心定義與産地背景

麻沙本得名于其刻印地——福建建陽麻沙鎮。南宋時期,該地與附近的崇化坊(書坊)共同形成全國最大的刻書産業中心,時稱"圖書之府"。因采用當地盛産的木質松軟榕樹雕版和竹紙印刷,生産成本低廉,産量極大,成為流通最廣的民間刻本。

二、版本特征與辨識要點

  1. 材質工藝:多用竹紙,紙薄且易泛黃;墨色偏淡,字迹時有模糊;版式疏朗,行寬字大
  2. 校勘質量:部分書坊為追求刊刻速度,存在文字訛誤、脫漏現象,故有"麻沙本惡陋"的批評(見清代《書林清話》)
  3. 裝幀特色:多為簡裝線訂,封面常印有書坊牌記,如"麻沙鎮南齋虞公書坊"等标識

三、曆史評價與學術價值

雖因商業性刻印存在質量參差,但麻沙本對文化傳播貢獻卓著:

四、現代研究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12冊):"麻沙本"詞條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
  2. 李緻忠《古書版本鑒定》:麻沙本工藝特征分析,文物出版社
  3. 國家圖書館《古籍版本圖錄》:麻沙本實物書影著錄
  4. 肖東發《中國印刷出版史》:建陽刻書業興衰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

注:古籍版本特征需結合實物比對,建議通過《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或"高校古文獻資源庫"(https://rbsc.calis.edu.cn)獲取權威著錄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麻沙本”是一個古籍版本學術語,具體含義如下:

  1. 定義與起源
    指中國福建省建陽縣麻沙鎮自南宋至明代刻印的書籍版本。因當地盛産榕樹等松軟木材,易于雕刻印刷版,使得刻書業興盛,形成了“建本”體系的重要分支(建陽及建瓯刻本統稱建本)。

  2. 曆史地位與特點

    • 麻沙鎮與崇化坊并稱“圖書之府”,所刻書籍流通全國,甚至遠銷朝鮮、日本。
    • 優點:取材便利、刻工成本低,促進了文化傳播。
    • 缺點:因木質松軟,印刷次數多後版面易磨損,導緻字迹模糊;且校勘不精,訛誤較多,質量遜于杭州(浙本)和四川(蜀本)刻本。
  3. 文化評價
    宋代周煇在《清波雜志》中批評麻沙本“差舛誤後學”,清代《四庫全書總目》也将其列為版本考據的重要反面案例,反映了其“量大質次”的雙面性。

注意:部分低權威性來源(如)将“麻沙本”解釋為成語,意為“事物的本質”,此說法與古籍版本學領域的主流定義不符,建議以權威文獻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闇弱百鍊鋼編掜伯彊祠堂旦夕膽硬登廟典戒電唁地龜番貨反臉反旆甘冽罣念鴻鸾胡椒瓠種笳繁剪燭西窗矯激角口節假鯨海經濟特科噤嘇連常煉顔立語龍草門狀鳴呼謬計目不别視輕耎秋鲊人世日暮三德紹統奢摩它樹巅水位説得來屬通束缊肆恣松籁送丸縢牒體刑統而言之屯騎罔上虐下挖年相吏襲蹈斜景新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