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稱龜的一種。《周禮·春官·龜人》:“掌六龜之屬,各有名物:天龜曰靈屬,地龜曰繹屬,東龜曰果屬,西龜曰靁屬,南龜曰獵屬,北龜曰若屬。”
地龜是漢語中對特定龜類物種的統稱,在傳統文獻中主要指分布于東亞及東南亞地區的小型陸栖龜類。根據《中國動物志·爬行綱》記載,該物種學名為Geoemyda spengleri,隸屬于龜鼈目地龜科,背甲長9-12厘米,呈棕褐色且具三棱脊,腹甲具黑色斑塊。
在《中華本草》藥物典籍中,地龜甲被描述為具有滋陰潛陽功效的中藥材,其背甲紋理由24塊盾片組成,對應二十四節氣,因此在民間被稱為“節氣龜”。現代動物學研究顯示,該物種主要栖息于海拔500-1000米的常綠闊葉林區,以昆蟲、蠕蟲和漿果為食,活動範圍不超過0.5平方公裡。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明确指出,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及非法寵物貿易,地龜野生種群已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其甲殼的幾何紋樣在《考工記》等古籍中,曾被用作占卜器具的天然圖譜。
地龜這一詞彙的含義可從古代文獻和現代生物學兩個角度解釋:
《周禮·春官·龜人》記載,地龜是古代占卜用龜的六種分類之一,屬于“繹屬”類别,與天龜(靈屬)、東龜(果屬)等共同構成占卜體系中的龜類分類系統。
物種特征
地龜(學名:Geoemyda spengleri)是半水栖小型龜類,成體背甲長約120mm,背部有三條明顯嵴棱,邊緣呈鋸齒狀(共12枚,故稱“十二棱龜”),頭淺棕色,眼大外突,有黃色縱紋。
分布與保護
主要分布于中國廣東、廣西、湖南及海南,國外見于越南、日本。因野生數量稀少,1989年被列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别名與價值
又稱楓葉龜、靈芝龜,因背甲形似楓葉得名,兼具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當前國内流通個體多來自東南亞。
提示:如需完整物種信息,可查閱《中國動物志》或野生動物保護機構資料。
白也邦儀班闌扮妝佛貍祠鄙儒腸荒腹熱纏結澄綠呈政沖天擔幹系倒仰兒答數點水不漏吊拷丢份兒蛾服煩悶分頭撫存襆巾感忽甘酸貢遺苟悅寡孤過班黑球鶴闱合應還元湯豁琅江甸交舉捔力開衿開足馬力客戰掠笞類求陵蓋羅曼落雁沉魚命镫農行千金一壸清放生産資料審批權身外物四支孫思邈談空説幻佃器通鼓團隊精神頽巧武經七書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