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缊的意思、束缊的詳細解釋
束缊的解釋
亦作“束薀”。1.捆紮亂麻為火把。 唐 康骈 《劇談錄·渾令公李西平爇朱泚雲梯》:“王師五千列陣而出,于時束藴居後,約戰酣而燎。” 宋 劉克莊 《一剪梅·餘赴廣東實之夜餞于風亭》詞:“束緼宵行十裡強,挑得詩囊,抛了衣囊。”
(2).見“ 束緼請火 ”。
詞語分解
- 束的解釋 束 ù 捆住,系:束縛。束裝(整理行裝)。束發(?)。束之高閣。束手無策。 量詞,用于捆在一起的東西:束修(十條幹肉,原指學生送給老師的禮物,後指給老師的報酬)。 聚集成一條的東西:光束。電子束。 控
- 缊的解釋 缊 (緼) ù 亂麻;舊絮。 亂。 古通“蘊”。 缊 (緼) ū 〔絪缊〕古同“氤氲”。 (緼) 缊 (緼) ē 赤黃色。 饒。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束缊”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核心含義與“束缊請火”這個成語緊密相關,主要用于比喻求助于人或為人排難解紛的行為。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字面本義:
- 束: 動詞,意為捆紮、系縛。
- 缊: 名詞,指亂麻、舊絮或粗劣的絲綿。在古代常指用來引火或充當火把的材料。
- 合義: 将亂麻捆紮起來(制成火把)。
-
核心含義(比喻義):
“束缊”最常用且最重要的含義是作為“束缊請火”這一成語的組成部分或簡稱。其比喻義源于一個著名的典故:
- 典故出處: 該典故最早見于《漢書·蒯通傳》:“裡婦夜亡肉,姑以為盜,怒而逐之。婦晨去,過所善諸母,語以事而謝之。裡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請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鬥相殺,請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婦。” 顔師古注:“束缊,束亂麻為火炷也。”
- 比喻義: 在這個故事裡,鄰家老婦(裡母)為了幫助被冤枉偷肉而遭驅逐的婦人,便“束缊”(捆紮亂麻做成火把)去向丢失肉的人家“請火”(借火),并巧妙地編造了一個狗争肉相殺的理由,使丢肉的人家醒悟并追回了被冤枉的婦人。
- 因此,“束缊請火”或簡稱“束缊”比喻:
- 求助于人: 指向他人尋求幫助。
- 為人排難解紛: 指幫助他人調解糾紛、解決困難,有時帶有運用智慧巧妙化解矛盾的含義。
-
用法與語境:
- 在現代漢語中,“束缊”單獨使用的情況較為罕見,其含義主要通過成語“束缊請火”來體現。
- 它是一個書面語色彩較濃的詞彙,多用于文學、曆史或較為正式的語境中。
- 使用時,常取其比喻義,強調求助或調解的行為。
權威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對“束缊”有明确釋義,指出其本義為“捆紮亂麻為火把”,并引用《漢書·蒯通傳》及顔師古注說明其典故來源和比喻義“求助于人”或“為人排難解紛”。該詞典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可通過大型圖書館或專業學術數據庫查閱。
- 《辭源》(第三版): 作為一部側重探求語詞源流的古漢語辭書,《辭源》詳細收錄了“束缊”詞條,解釋其本義及在“束缊請火”中的用法,并引用了《漢書》原文。該辭書是研究古漢語詞彙的重要參考。可通過大型圖書館或專業學術數據庫查閱。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該詞典收錄了“束缊”詞條,釋義簡明扼要,指出其本義和作為“束缊請火”的組成部分所表達的比喻義。商務印書館是權威的語言類書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束缊”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拼音:通常讀作shù yùn(部分資料标注為“shù wēn”,但根據“缊”字釋義,此處“yùn”更符合“亂麻”的語義)。
- 本義:指“捆紮亂麻作為火把”。古代用亂麻、舊絮等易燃物紮成火把,用于照明或引火。
- 引申義:可代指“以簡樸方式處理事務”或“臨時應急的舉措”。
2.結構與用法
- 構詞:并列結構,“束”意為捆紮,“缊”(yùn)指亂麻或舊絮。
- 文學用例:宋代劉克莊《一剪梅》中“束緼宵行十裡強”一句,描述夜間用火把趕路的情景,體現其實際用途。
3.相關典故
- “束缊請火”:成語典故,原指借火引火,後比喻為人排解糾紛或向他人求助。例如《漢書·蒯通傳》中記載的鄰裡互助故事。
4.注意點
- 讀音争議:部分資料标注“wēn”音,可能與方言或曆史音變有關,但現代漢語詞典中“缊”表“亂麻”時多讀“yùn”。
- 語境差異: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是否涉及典故或引申義。
“束缊”一詞承載古代生活場景與人文智慧,既反映物質生活的簡樸,又蘊含文化隱喻。如需進一步探究其文學應用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書》《全宋詞》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挨肩疊足安樂窩白教榜門賣官抱燋菜農尺寸之功催命鬼蹙踏大判低銀二皇帝方苞芳迹飯筥廢語感涕高率鬲如古渡橫三竪四謊喬厮匠郢艦炮驕狠糾虔蠲饎居身苦殺臘八面糧胥鱗羅流石碌碌無為輪軸緑螘馬鐵明莖草魔瘴撚頭褭絲您家屏輔劈手人生朝露瑞草商同殺頭衰耗淑好水勇宿患太山北鬥貪人套房踢氣球投其所好兔角牛翼相行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