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瑟縮寒戰貌。 宋 辛棄疾 《菩薩蠻·題雲岩》詞:“松篁通一徑,噤嘇山花冷。”
“噤嘇”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表示瑟縮、寒冷顫抖的樣子,多用于形容因寒冷或恐懼而身體蜷縮、戰栗的狀态。例如在辛棄疾的詞《菩薩蠻·題雲岩》中寫道:“松篁通一徑,噤嘇山花冷”,此處以“噤嘇”描繪山花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形态。
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文學作品或詩詞中,用以營造蕭瑟、凄冷的氛圍。
《噤嘇》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沉默、不言不語的狀态。
《噤嘇》的部首是口字旁,共有22個筆畫。
《噤嘇》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是古人把嘴巴合并多個字形而成的。現代漢字中,噤的字義是閉嘴,不發聲;嘇的字義是用手捂住嘴,表示噤聲。
《噤嘇》的繁體字是「噤嘇」。
在古代,「噤嘇」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形狀和意義相似。在《說文解字》中有類似字形的解釋,但具體寫法可能會有所差異。
1. 他在會議上保持着噤嘇的态度,不願發表任何意見。
2. 她的心情沉重,陷入了一種噤嘇的狀态。
1. 噤聲:沉默不語的聲音。
2. 噤口:閉嘴不言。
3. 噤若寒蟬:形容非常寂靜,沒有聲音。
1. 沉默:保持不說話的狀态。
2. 靜默:靜止無聲。
1. 說話:發出語言表達。
2. 喧嚷:吵鬧喧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