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草名。即水荭。《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喬松,隰有遊龍” 毛 傳“松,木也,龍,紅草也” 唐 孔穎達 疏:“ 毛 以為山上有枯槁之松木,隰中有放縱之龍草。” 高亨 注:“龍,借為蘢,水草名,即水葒。”參見“ 水葓 ”。
“龍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龍草”指水草名,即水荭(學名:Polygonum orientale),屬于蓼科植物,常見于濕地環境。該詞最早見于《詩經·鄭風·山有扶蘇》中的“隰有遊龍”,漢代毛亨注解“龍”即紅草(水荭)。
古代典籍
《詩經》毛傳與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均将“龍”解釋為紅草,并強調其生長于低濕之地(“隰”)。現代學者高亨進一步指出,“龍”通假“蘢”,即水荭的别稱。
字形結構
由“龍”(象征神異、尊貴)與“草”(普通植物)組合,暗含“珍貴草本”的引申義,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比喻,非實際植物學定義。
主要用于古典文獻注解或植物學讨論,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若需進一步了解水荭的形态特征或《詩經》相關詩句背景,可參考植物學專著或古籍注疏。
《龍草》是指一種在古代神話中廣泛被提及的神奇植物。它被描述為一種能夠治愈各種疾病并延年益壽的草藥。在古代傳說中,龍草被賦予了神奇的力量,被認為是一種靈草。龍草同時也象征着希望和康複。
《龍草》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龍(部首:辵)和草(部首:艹),分别代表着有關于龍和草的意義。整個詞彙總共包含14個筆畫。
《龍草》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和傳說。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龍是一種神奇的存在,被視為神聖的象征。而草則被賦予了治療疾病和滋養身體的屬性。這兩個元素的結合使得龍草成為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概念。
《龍草》是龍草的繁體字寫法,在一些繁體字使用的地區常常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龍草的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龍的古代字形是由一個辶部(由于部首部分被稱為辶)和一個雙重的立人構成;而草的古代字形則類似于現代的艹字形,但被稱為草字頭。
1. 這片土地上種植的龍草是非常罕見的草藥。
2. 聽說龍草可以治愈許多頑疾,希望它能幫助我康複。
組詞:龍鱗、草原、龍舟
近義詞:靈草、仙草、神草
反義詞:妖草、惡草、毒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