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拜帖。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九:“古之製字卷紙題名姓,號曰名紙。 大中 年, 薛保遜 為舉場頭角,人皆體傚,方作門狀。” 宋 孔平仲 《孔氏談苑·名刺門狀》:“古者未有紙,削竹木以書姓名,故謂之刺。後以紙書,故謂之名紙。 唐 李德裕 為相貴盛,人務加禮,改具銜候起居之狀,謂之門狀。”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八:“ 唐 宋 啟事用門狀,即今士大夫彼此拜謁之名刺也。”
(2).張帖或挂在大門上的訃告。《天雨花》第三回:“隻見紙幡門狀高高貼,人人都帶白頭巾。原來舅爺十一月身故,目今正在七中存。”
“門狀”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唐宋時期用于拜谒或交際的名帖,類似現代名片。其内容較正式,需通過上級“刺引”批準後才能使用。據記載,這一用法始于唐武宗時期宰相李德裕。宋代進一步發展,門狀需詳細書寫官職、問候語,成為下屬求見上司的重要憑證。
指張貼或懸挂于大門處用于告知喪事的文書,常見于古代禮儀場景。例如《天雨花》等文獻中提到的“紙幡門狀”即為此類用法。
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更詳細考證,可參考《資暇集》《北夢瑣言》等古籍。
《門狀》是指"像門的形狀"。它由"門"這個字和"狀"這個字組成。
"門"是一個常見的漢字,它的部首是"門",總共有3畫。"狀"是指像樣、形狀的意思,它的部首是"犬",總共有7畫。
《門狀》這個詞來源于漢語。在繁體字中,"狀"字的寫法為「狀」。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門"字在古代寫作「門」,"狀"字在古代寫作「爿」。
1. 這個建築物的外形很特别,就像是一個門狀的結構。
2. 他畫了一個門狀的圖案,用來裝飾房間。
組詞:門狀圖案、門狀結構、門狀通道。
近義詞:門形、門樣。
反義詞:非門狀、非門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