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斜的太陽;西斜的陽光。 唐 王勃 《仲氏宅宴序》:“顧斜景而危心,瞻火雲而變色。” 宋 黃庭堅 《飲潤父家》詩:“齋閣寒麝薰,書帙映斜景。” 清 金農 《樊口西郊行藥》詩:“此間微徑僻,斜景閉墟落。”
側斜的影子。 唐 白居易 《步東坡》詩:“緑陰斜景轉,芳氣微風度。”
“斜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基本解釋
指西斜的太陽或西斜的陽光,常用于描述傍晚時分的自然景象。例如:
延伸含義
也可指側斜的影子,如白居易《步東坡》中“緑陰斜景轉,芳氣微風度”,描繪樹蔭下光影的變化。
部分來源(如)提到“斜景”作為成語時表示斜視的目光,形容眼神狡詐或不坦率。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如《漢典》),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
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漢典及古詩文原文(-4)。
斜景意為傾斜的風景或斜傾的背景。
斜景的拆分部首是鬥,筆畫數為9。
斜景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是一個比較罕見的古漢字。在繁體字中,斜景的寫法為「斜憬」。
古時候,斜景的寫法有多種,如「斜鏡」、「斜警」等,但這些寫法已經很少使用了。
1. 山谷中的小路斜傾着向下延伸,與周圍的斜景相融合。
2. 攝影師采用斜景的構圖手法,使照片更富有藝術感。
斜傾、斜面、斜坡、斜線、斜紋。
斜坡、傾斜、傾斜。
平景、正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