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金緘玉牒。指帝王族譜。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狀》:“世擅 淮 汝 ,族冠疇代。故以載曜聲書,式炳縢牒矣。”
“縢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帝王家族的譜系記錄,具有以下詳細解釋:
指帝王族譜,常以貴重材料封裝保存,如金繩(縢)和玉簡(牒),象征其權威性與珍貴性。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代江淹的《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狀》:“世擅淮汝,族冠疇代。故以載曜聲書,式炳縢牒矣。”,意為通過縢牒彰顯家族顯赫地位。
現代已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中,用于描述古代宗法制度下的貴族世系記錄形式。
《縢牒》是一個古漢語詞語,它由“縢”和“牒”兩個字組成。其中,“縢”的拆分部首是糸(mì)和廷(tíng),總共有11個筆畫;而“牒”的拆分部首是片(piàn)和牛(niú),總共有7個筆畫。
《縢牒》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指古代官員或軍隊派遣的信函、文書。在古代繁體字中,“縢”的形态較為複雜,字形下方有一個“闩”字旁,上方則是一個“彡”字旁;而“牒”的形态則保持相對簡單,僅由字形本身組成。現代簡化字中,“縢”的形态和“牒”的形态都有所簡化,統一了字形的結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并不統一,有些字形繁複,與現代簡化字略有差異。研究古代文字的學者們通過對古代文獻的考證,得出了一些古代漢字的寫法。對于《縢牒》這個詞,其古代漢字寫法是:「縢」的寫法為「纏」,「牒」的寫法為「帖」。
1. 他收到了一封上級發來的《縢牒》,需要盡快作出回複。
2. 這封《縢牒》内容緊急,需要立即轉交給相關部門處理。
組詞:縢狙(téng jū,指暗中阻止别人成功)。
近義詞:信函、文書、函件。
反義詞:口頭、言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