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t dusk]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
日暮時分,炊煙袅袅
日暮,所擊殺者無慮百人。——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傍晚;天色晚。《六韬·少衆》:“我無深草,又無隘路,敵人已至,不適日暮。” 唐 杜牧 《金谷園》詩:“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堕樓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 交河 有書生,日暮獨步田野間。”
“日暮”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rì mù,核心含義指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即傍晚時分。以下從不同角度展開詳細解釋:
時間概念
指天色漸晚、臨近黃昏的時刻,如“日暮時分,炊煙袅袅”。常見于古詩文或口語中,用于烘托甯靜、孤寂或思鄉的氛圍。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黃昏、傍晚;反義詞:黎明、破曉。
古代文獻
詩詞中的意境
比喻衰微或困境
如成語“日暮途窮”,比喻力竭計窮、瀕臨絕境(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
文化意象
在文學中常象征時光流逝、人生遲暮,或寄托對故土、往事的追憶。
根據部分資料,“日暮”還指代日本漫畫角色(如《犬夜叉》中的日暮戈薇)、美國科幻小說名等,但需結合語境區分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賞析或引申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注解。
《日暮》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太陽落山後天色漸暗,接近黃昏的時候。
《日暮》的拆分部首是日(rì),總共有10畫。
《日暮》一詞的來源于漢語,由“日”和“暮”兩個字組成。其中,“日”表示太陽,“暮”表示傍晚。将兩個字合在一起,即形象地描述了太陽落山後天色漸暗的場景。
《日暮》的繁體字為「日暮」。
在古時候,「日暮」的寫法和現代漢字基本一緻,沒有明顯變化。
1. 黃昏時分,日暮西山,大地籠罩在溫暖的餘晖中。
2. 日暮時分,他一個人默默地行走在河岸邊。
3. 在這個小山村,人們愛在日暮時分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
組詞:黃昏、傍晚、夕陽、晚霞、黃昏時分。
近義詞:黃昏、傍晚。
反義詞:日出、晨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