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種品德。隨文而異。《書·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孔穎達 疏:“此三德者,人君之德,張弛有三也。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剛克,言剛強而能立事;三曰柔克,言和柔而能治。”《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國語·晉語四》:“ 晉 公子善人也,而 衛 親也,君不禮焉,棄三德矣。” 韋昭 注:“三德,謂禮賓、親親、善善也。” 宋 秦觀 《辯士》:“所謂辯士者,必以其具三德,明五機而利口者不與焉。蓋上知道德性命之原,下達禮義形器之變,旁通幽明時物之所宜者,識也。窘之而益出,費之而益新,掩之以卒而不亂,壓之以重而不懾者,才也。經、傳、子、史、天星、地志、醫方、蔔筮、百家之書,無所不涉而能謹守其宗者,學也。夫是之謂三德。”
(2).即三老。《大戴禮記·曾子本孝》:“任善不敢臣三德。” 盧辯 注:“三德,三老也。”
(3).指狐的三種特性。 唐 白行簡 《狐死正丘首賦》:“寧九尾之足尚,實三德而可欽。”
"三德"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種釋義體系:
一、儒家倫理體系 《尚書·洪範》記載:"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指三種治國修身準則:正直處世、以剛強制勝、用懷柔化解矛盾。南宋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強調這三德體現着"中和之道",是君子品格的基石。
二、佛教修行體系 《大乘義章》将三德解釋為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來源:佛光山《佛學大辭典》),分别代表佛法的本體實相、智慧觀照和超越束縛的終極境界。天台宗智顗大師在《法華玄義》中進一步闡釋為"法身常住不生不滅"等特性。
三、古代制度體系 《周禮·天官》記載:"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二曰敏德,三曰孝德。"(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周禮譯注》)這是西周時期貴族教育的三大核心,分别對應道義根本、事功能力和倫理基礎,構成古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維度。
“三德”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根據極高權威性來源(),現代社會的“三德”指:
“三德”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現代多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古代側重治國修身;佛教則與修行或飲食規範相關。建議通過權威文獻進一步區分具體場景下的定義。
輩學粃糠不譓不堪設想不蘭奚裁處乘魚橋侈離雛雞從葬匒匌單口大嫂子點勘叮咛多媒體系統逢湧艮嶽還原反本護念火塘戶樞趼拆郊處解甲金痍機思爵主陖險亢揚坎勞匡剌老式累積栗如流裡流氣鹿胎麻餈睦親男女平等齧膝平衍鋪母潛遯竅氣秦餘望悛改曲衡少年行聖子神孫實窒送風機索鬥雞停私土木形骸脫兔無可諱言無偏無頗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