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德的意思、三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德的解釋

(1).三種品德。隨文而異。《書·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孔穎達 疏:“此三德者,人君之德,張弛有三也。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剛克,言剛強而能立事;三曰柔克,言和柔而能治。”《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國語·晉語四》:“ 晉 公子善人也,而 衛 親也,君不禮焉,棄三德矣。” 韋昭 注:“三德,謂禮賓、親親、善善也。” 宋 秦觀 《辯士》:“所謂辯士者,必以其具三德,明五機而利口者不與焉。蓋上知道德性命之原,下達禮義形器之變,旁通幽明時物之所宜者,識也。窘之而益出,費之而益新,掩之以卒而不亂,壓之以重而不懾者,才也。經、傳、子、史、天星、地志、醫方、蔔筮、百家之書,無所不涉而能謹守其宗者,學也。夫是之謂三德。”

(2).即三老。《大戴禮記·曾子本孝》:“任善不敢臣三德。” 盧辯 注:“三德,三老也。”

(3).指狐的三種特性。 唐 白行簡 《狐死正丘首賦》:“寧九尾之足尚,實三德而可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德”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現代道德體系中的“三德”

根據極高權威性來源(),現代社會的“三德”指:

  1. 社會公德
    指維護社會基本秩序的道德準則,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物、助人為樂等,是調節人際關系的底線要求。
  2. 職業道德
    特定職業應遵循的行為規範,如醫生救死扶傷、教師教書育人,強調職業責任與社會價值。
  3. 家庭美德
    家庭生活中的道德準則,涵蓋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勤儉持家等内容。

二、古代文獻中的“三德”

  1. 《尚書·洪範》三德()
    指君主治國的三種品德:
    • 正直:以公正矯正他人;
    • 剛克:以剛強決斷處事;
    • 柔克:以柔和治理民衆。
  2. 《周禮》三德()
    教育國子的品德标準:
    • 至德:作為道德根本;
    • 敏德:作為行為準則;
    • 孝德:辨别善惡的能力。
  3. 其他釋義
    唐代文獻中曾将狐狸的“長壽、機敏、靈性”稱為三德()。

三、佛教中的“三德”

  1. 涅槃三德()
    • 法身:佛的真理之體;
    • 般若:圓滿智慧;
    • 解脫:脫離煩惱束縛。
  2. 供食三德()
    佛教飲食标準:
    • 清淨:食材潔淨;
    • 柔軟:口感溫和;
    • 如法:烹饪合乎戒律。

“三德”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現代多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古代側重治國修身;佛教則與修行或飲食規範相關。建議通過權威文獻進一步區分具體場景下的定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德

三德是一個由三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是“一”、“十”和“彳”,總計有10個筆畫。它是一個普通話詞語,可作名詞或形容詞使用。

來源

“三德”這個詞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尚書·周書·考工記》中的記載。在古代,人們用“三德”來形容一種具備慈悲、智慧和力量等三種品德的人。

繁體

在繁體字中,“三德”依然保持原樣。沒有形成獨立的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人們可能會将“三德”寫成“三徳”或“亳”。這些寫法多見于古籍或碑銘中,現已逐漸不常見。

例句

1. 他是一個具備“三德”的好老師,他不僅知識淵博,而且善良、有耐心。

2. 她的行為舉止體現了“三德”,她謙虛、寬容,深受大家喜愛。

組詞

1. 三善德:指對他人有好的行為、善舉。

2. 三絕德:指失去慈悲、智慧和力量等三種品德。

近義詞

1. 三才:指具備天、地、人三種品質或才能。

2. 三觀成就:指慈悲、智慧和力量等三個方面的品德成就。

反義詞

1. 三惡:指惡意、邪惡的行為。

2. 三毛:指缺乏慈悲、智慧和力量等三種品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