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錯誤謀算。《太平廣記》卷二○二引 唐 李肇 《唐國史補》:“﹝ 高力士 ﹞對曰:‘ 至忠 不嘗負陛下乎?陛下何念之深也!’上曰:‘ 至忠 晚乃謬計耳,其初立朝,得不謂賢相乎?’” 宋 梅堯臣 《汝州王待制以長篇勸予複飲酒因謝之》詩:“是以告子勤,子守亦謬計。”
“謬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核心概念:
指行動或決策中存在明顯邏輯漏洞或方向性錯誤,可能導緻失敗或負面後果。例如《太平廣記》中唐玄宗評價崔至忠“晚乃謬計”,即批評其晚年決策失誤。
延伸場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法,可參考、2的文獻來源。
謬計是指錯誤或不實的計劃、策略或計謀。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即“謬”和“計”。
謬字的部首是讠(讠為“言”的舊字形),它表示與言語相關的事物。計字的部首是言,它表示與言辭、計劃、策略有關的事物。謬字的總筆畫數是10,計字的總筆畫數是4。
謬計一詞最早出現在《淮南子·問難》一書中,以形容不實的伎倆或計策。在繁體字中,謬字和計字的形狀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謬和計字的寫法稍有不同。謬字的古代寫法是謊妄的意思,其形狀為“*土”。計字的古代寫法為算計、籌劃的意思,形狀為“十心”。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寫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式。
1. 他的謬計被揭穿後,失去了所有的信任。
2. 政客們常常使用各種謬計來獲得選民的支持。
3. 不要被他的謬計所迷惑,保持清醒的頭腦才是最重要的。
謬謊、謬誤、計謀、計策、計劃。
近義詞:詭計、伎倆、謊言。
反義詞:真實、真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