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esterner]∶舊時對西洋人的蔑稱
(2) [bandit] 〈方〉∶指土匪
(3) [broken hair] 〈方〉∶細碎的毛
(1). 清 末 河北 、 山東 民衆及義和團對西洋人的貶稱。又稱教民及辦理洋務者為“二毛子”。《中國歌謠資料·義和團歌謠》:“逮着洋毛子,砍個脖子齊。”《恨海》第二回:“忽然一堆人,捲地而來,也不知為數多少,沒命狂奔,口中亂嚷:‘不好了,毛子來了!’” 洪深 《走私》:“看不出他是真毛子,還是假充毛子?”
(2).方言。舊時指土匪。
(3).方言。細碎的毛。
“毛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對西洋人的蔑稱
清末時期(尤其是義和團運動期間),河北、山東等地民衆用“毛子”貶稱西洋人,帶有民族對抗色彩。這一用法源于俄羅斯人(因發色差異被稱“毛發多的人”),後擴展至泛指西方人。
方言中的土匪
在部分地區的方言中,“毛子”指代土匪或強盜,例如:“舊時指土匪”(《中國歌謠資料·義和團歌謠》中也有相關描述)。
細碎的毛發或線頭
方言中還用于形容細碎的毛,如衣物上的絨毛或散落的線頭,例如:“毛衣上沾滿了毛子”。
若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義和團歌謠》等文獻資料。
毛子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俄羅斯人或者俄羅斯國家。這個詞在中國的口語中比較常見,有時用來表達一定的情感色彩,具有一定的貶義。
毛子的部首是毛,并且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據考證,毛子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當時,俄羅斯的使者被稱為“莫斯科子”,後來發展演變成“毛子”。這個詞彙在中國的罵人文化中逐漸得到廣泛使用。
繁體字形:毛子。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據了解,古人書寫“毛子”時,有時會将“毛”字的“毛”寫成“氈”。“子”的形狀也有所變化。
1. 我們要學會正确對待毛子。
2. 他被稱為“毛子殺手”,在戰場上戰無不勝。
3. 這個詞有時也用來形容某個人或事物具有俄羅斯式的特點。
毛子國家、毛子語言、毛子朋友、毛子狗(貶義)
俄國人、俄羅斯人
中國人、漢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