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王獻之 卒,其兄 徽之 取 獻之 琴彈之,久而不調,乃歎曰:“嗚呼 子敬 ,人琴俱亡。” 子敬 , 獻之 字。見《晉書·王徽之傳》。後因以“亡琴”為悼念亡弟之典實。 唐 楊炯 《從甥梁錡墓志銘》:“望吾子者,空懷倚閭之嘆;嗟餘弟者,獨有亡琴之悲。”
“亡琴”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亡琴”源自《晉書·王徽之傳》的典故:晉代書法家王獻之(字子敬)去世後,其兄王徽之取他的琴彈奏,但琴久未調音無法成調,徽之悲歎“嗚呼子敬,人琴俱亡”。後以“亡琴”代指悼念亡弟的悲怆之情,并衍生出“人琴俱亡”的成語,表達對逝者才情與生命一同消逝的哀痛。
該詞後來擴展為比喻珍貴事物的消亡或功能的喪失,如人才流失、文化遺失或資源浪費。例如唐代楊炯在《從甥梁錡墓志銘》中寫道“獨有亡琴之悲”,借以表達對逝去親人的追思。
“亡琴”的拼音為wáng qín,其核心情感在于“物是人非”的怅惘,兼具文學意象與現實反思的雙重價值。
《亡琴》是一個中文詞彙,下面将介紹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亡琴》意為“失去了的琴”,是指一種已經不在了或者失落的琴。
《亡琴》拆解為:“亡”、“琴”。
“亡”是部首,讀音為“wáng”,表示失去、喪失等意思。
“琴”是一個單獨的字,讀音為“qín”,表示具體的樂器琴。
詞彙《亡琴》是由二者結合而成,意為失去了的琴。
繁體字形為「亡琴」。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亡琴》是一個新詞,沒有古代寫法對應。
1. 他彈奏着手中的亡琴,表達出對逝去歲月的思念。
2. 能否聽到亡琴的聲音,成為了他内心一直揮之不去的疑問。
亡國、亡命、琴弦、琴音、古琴、琴師
失琴、失落的琴、喪琴
有琴、在手的琴、擁有的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