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uona]∶一種木管樂器,上細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擴張,唢呐的俗稱
(2) [brass-wind instruments]∶銅管樂器的總稱
(3) [loudspeaker]∶揚聲器
汽車喇叭
(1).一種管樂器,上細下粗,多用銅制成,俗稱號筒。 明 戚繼光 《紀效新書·號令》:“凡喇叭吹擺隊伍,是要各兵即於行次,每哨一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八回:“忽然耳邊聽見哈打打,哈打打的一陣喇叭響。” 茅盾 《色盲》:“喇叭吹出嘹亮的音符,一個個飛來撞着 林白霜 的耳膜。”
(2).一種電聲元件。其作用是将電信號轉換為聲音。也叫揚聲器。 巴金 《滅亡》一:“﹝車夫﹞先按一下喇叭,接着就開起車走了。”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十六章:“在這危急的時刻,忽然聽見前面左山腿上廣播喇叭一陣嗞嗞喇喇地怪響。”
(3).喻替人鼓吹、宣傳的人。 茅盾 《子夜》八:“虧你還說 韓孟翔 夠朋友,夠什麼朋友呀!他是 趙伯韬 的喇叭。”
“喇叭”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管樂器
指一種銅制或木制的吹奏樂器,上端細、下端粗,尾端呈擴張狀,用于擴大聲音。常見于傳統音樂或儀式中,如唢呐也被俗稱為喇叭。
電聲設備
現代指将電信號轉換為聲音的裝置,即“揚聲器”,廣泛用于廣播、音響等場景。
如需更全面的信息,可參考權威辭書如《辭海》(來源)或文學作品(來源)。
《喇叭》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通常用來指代一種具有擴音功能的樂器,同時也可以用來形容聲音高亢洪亮。
《喇叭》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部分:口和西,其中“口”是部首,表示與口相關,而“西”則是字的音義部分。
根據漢字的基本筆畫來看,這個字共有10畫。
《喇叭》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據說是從西域傳入中國的,它的形狀與古代西域一種用來傳播軍令的樂器相似,因而得名。
在繁體字中,《喇叭》通常被寫作「喇叭」,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有不少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不過,《喇叭》這個詞的寫法相對穩定,在古代與現代基本相同。
1. 他吹響喇叭,聲音在夜空中回蕩。
2. 這支樂隊的喇叭手技藝高超,音色悅耳。
1. 喇叭聲:指喇叭發出的聲音。
2. 喇叭手:指演奏或吹奏喇叭的人。
3. 喇叭花:指一種開花形狀像喇叭的花卉。
1. 號角:指一種木制或銅制的號角樂器,音色洪亮。
2. 小號:指一種銅制的樂器,音色高亢明亮。
1. 寂靜:指沒有聲音或很安靜的狀态。
2. 悄無聲息:形容非常安靜、不發出聲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