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潔白貌。《隸釋·漢北海相景君銘》:“皛白清方。”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九:“ 日南 有野女,羣行覓夫,其體皛白,裸袒無衣。” 明 唐寅 《沉隱君墓碣》:“乃執其雌,皛白允方。”
“皛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ǎo bái,主要用于形容潔白、純淨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潔白的樣子”,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純淨無瑕。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典文獻或文學作品中。
文獻出處與用法
現代應用提示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詩詞、古文研究或特定文學創作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選用“潔白”“雪白”等更通用的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文獻背景,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皛白》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形容物體十分白皙或白淨的顔色,通常指白得較為明亮或純潔。它可以用來描述人的膚色、物體的表面或天空的顔色等。
《皛白》的部首是“白”字的“白”部,它屬于漢字的基本部首之一。
《皛白》總共有11個筆畫,包括了橫、豎、撇、捺等不同的筆畫形式。
《皛白》是古代漢語詞彙,最早出現在《文選·任子》篇中,形式為“皛白絲”。而現代漢語中,它多用于文學作品或表達純潔、明亮之義。
對應的繁體字為「皜白」,繁體字在一些繁體字地區(如香港、台灣)仍然被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漢字「皛」和「白」的組合寫法稍有不同。古時候寫成「皛白」字樣時,「皛」字的水部在上方,「白」字則在下方。
例句:她的皮膚白得仿佛散發出光芒,真是皛白無瑕。
常見組詞:皛白無瑕、皛白如玉、皛白如雪、皛白的臉龐。
近義詞:雪白、潔白、素白。
反義詞:黝黑、烏黑、青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