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堂前台階,包括西階和東階。《呂氏春秋·安死》:“其設闕庭、為宮室、造賓阼也若都邑。” 高誘 注:“賓階,阼階也。” 陳奇猷 校釋:“賓階即西階,阼階即東階……西階既係客升之階,故謂之賓階也。 高 注係釋正文‘賓阼’,謂賓阼即賓階、阼階也。”
“賓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堂前台階的特定結構,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賓阼(拼音:bīn zuò)指堂前的台階,包含西階(賓階)和東階(阼階)兩部分。其中,西階為賓客登堂所用,東階為主人專用。
結構解析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呂氏春秋·安死》:“其設闕庭、為宮室、造賓阼也若都邑。”高誘注:“賓階,阼階也。”陳奇猷進一步校釋:“賓階即西階,阼階即東階……西階既係客升之階,故謂之賓階也。”
文化意義
賓阼的劃分反映了古代禮儀制度中對主客尊卑的嚴格規範,是研究先秦建築形制與社會禮制的重要參考。
綜合釋義
現代詞典(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堂前台階的統稱”,強調其包含賓階與阼階的雙重結構。
賓阼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拜訪賓客的意思。賓阼原本指的是宮殿中供奉祭祀神靈的大廳,後來引申為接待貴客的場所。
賓阼由宀部和且部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宀和且,它的總共有12個筆畫。
賓阼的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周禮·天官·壽考》記載,其中有"賓于王阼"的說法。賓阼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出現,可以說是官方場合或宴會的專用語。在繁體字當中,賓阼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
在古代,賓阼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說文解字》為例,賓的古字形是"彬",阼的古字形是"阝入"。
1. 同學們熱情洋溢地準備了一場美食盛宴,來賓們紛紛前來參加宴會。
2. 官員們在賓阼之上為國家舉行慶典儀式。
賓客、賓至、賓主、賓額、賓席、賓至如歸
近義詞:客、賓、宴、客人、來賓
反義詞:主人、東道主、主持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