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皮币的意思、皮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皮币的解釋

(1).毛皮和缯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貴重禮物。《管子·五行》:“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禮於天下諸侯。”《國語·吳語》:“春秋皮币玉帛子女,以賓服焉。”

(2). 漢 代用白鹿皮制成的貨币。《史記·平準書》:“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為皮币,直四十萬。王侯宗室朝覲聘享,必以皮币薦璧,然後得行。”按,此币發行于 漢武帝 元狩 四年(公元前119年),是一種信用貨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皮币是古代中國以獸皮和布帛為材質的實物貨币形态,其概念可追溯至商周時期。《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獸皮與布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貴重禮物或流通貨币”。這一複合詞由“皮”和“币”構成,“皮”指加工後的動物毛皮,“币”最初專指用于祭祀或饋贈的絲織品(《說文解字》釋“币”為“帛也”)。

從曆史功能看,皮币具有雙重屬性:

  1. 祭祀禮器:周代文獻《儀禮》記載,諸侯朝觐時以虎豹皮裹束玉璧作為禮器,象征等級與權力;
  2. 交易媒介:漢代《鹽鐵論》提及,邊郡貿易中“以皮代錢”的現象,印證其貨币職能。

據考古學家王獻唐考證,皮币制度與“田獵經濟”密切相關,鹿皮因其珍稀性成為高價值貨币單位,漢武帝時期更推行“白金三品與皮币”的複合币制。此類貨币形态的存續,體現了古代物資匮乏階段“以物易物”向标準化貨币體系的過渡特征(《中國貨币史》彭信威著)。

文獻例證見《史記·平準書》:“古者皮币,諸侯以聘享……乃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缋,為皮币,直四十萬。”此記載佐證了皮币在漢代國家財政體系中的特殊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皮币”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其演變過程反映了古代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特點:

一、基本釋義

  1. 古代貴重禮物(先秦時期)
    指毛皮與缯帛的組合,是先秦時期諸侯國之間用于聘問、朝觐等禮儀場合的貴重禮品。例如《管子·五行》記載“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禮于天下諸侯”,體現了其在政治交往中的重要象征意義。

  2. 漢代白鹿皮貨币(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為籌措對匈奴戰争的軍費,于公元前119年發行“白鹿皮币”。具體形式為:将上林苑的白鹿皮裁剪成一尺見方,邊緣彩繪紋飾(藻繢),每張定價40萬錢。規定諸侯王宗室朝見天子或祭祀劉邦時,必須用皮币包裹玉璧(“皮币薦璧”),實為變相征稅。

二、曆史背景與影響

三、文獻佐證

《史記·平準書》《國語·吳語》等史料均記載了皮币的雙重屬性,既保留禮制功能,又被賦予金融屬性。這種“一物雙義”特性,使其成為研究古代政治經濟互動的重要案例。

别人正在浏覽...

巴嘎白珉百足之蟲,至斷不蹶寶珠茶卞忿不緻踩人單于蚩眩初民達敬大權旁落抵對放言遣辭鋼精哏哏工員缑氏瓜癸水歸天懷擁膠黐絞急金姿冏寺濟濟跄跄雞斯撈攘漻澥靈星門靈玄臨期龍騰虎蹴民軍内涵浦帆前廳傾排熱鬧場日轉千街軟公鞋扇輿慎口受嬗手示熟石膏四大天王宿憾綏定瑣吏坦樸談言田官條紋讬缽位置霞冠險囏孝心息秏